文化名人系列
张保仔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张保仔

张保仔,原名张保,籍贯广东新会县江门镇水南乡,即今天的广东江门。1810年以前,他是广东沿海著名海盗,后投诚成为清朝水军军官,官至福建闽安副将。是近代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保仔出身渔民家庭,但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百姓出海捕鱼,经商等活动受到限制,浙江,福建及广东地区沿海百姓为了生活被逼与官府进行斗争,被通缉者往往流浪于东南亚海域,逐渐变成海盗,抢劫来往商船和沿海百姓。15岁那年,张保仔随父出海捕鱼,被海盗红旗帮郑一掳去,从此上了贼船。但由于张保仔手脚灵活,嘴巴乖巧,逐步在海盗中混得风生水起。郑一在出海时溺毙后,郑一嫂便成为红旗帮首领,张保仔则成为头目。每次海盗们遇到危急时刻或者决断重大事项时,张保仔便借用迷信手法将自己的想法伪装成神的旨意,再加上自己的周密安排,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此后,海上的大小头目便把张保仔奉若神明,。张保仔经常活动于清政府势力偏远的南洋海域,,抢劫来往的官船、洋船、商船货物,勒索通行费,购买大量火器船备,扩张势力。全盛时期有部属7万多人,大小船只1000多艘。大船装有大炮,备有不少短刀、长矛等,小船装有旋转炮,横行于南海海域。清政府多次派兵剿灭,均遭失败。

嘉庆十四年,即1809年,新任两广总督张百龄一改过去的武力镇压,而采用断绝粮食,杜绝接济,禁船出海,令其自毙的办法。张保仔在海洋上无所劫掠,出现困境。于是策划进入内河,假冒官兵,乘人不备,猝然抢夺。当官兵登陆采购时,乡人又疑为盗贼,群起而攻,对清军造成了很大混乱。是年五月,张保仔率领船队,企图劫掠新会县外海、潮连两乡,当地的署县沈宝善亲自到江门抵御,两乡大炮林立,严阵以待。张保仔望而却步,便转头去劫牛渚湾复兴墟,沿途与官兵血战。六月,率众由崖门经银洲湖,入开平长沙劫掠,烧铺200余间。其时,香山、东莞、南海、番禺、顺德等县均受其害。十一月,张保仔在香港赤沥角大屿山被广东水师和澳门葡萄牙海军联合围攻9天。在此期间,张保仔曾求救于黑旗帮首领郭婆带,因郭与张素有矛盾,于是选择坐视不理,张保仔只好乘着风势强行突围。事后,郭婆带怕张寻仇,遂于十二月向清政府投诚,受封为“把总”。张保仔和郑一嫂也认识到长久成为海盗终非良策,于是也萌生了投诚的想法。嘉庆十五年四月,张保仔投诚,并接授“守备’之职,戴红顶花翎。向清政府交出船270多艘,大炮1200门,刀、矛等兵器7000多件,部众16000多人,同时自己更名张宝。不久,随官兵出海缉捕海盗,擒获蓝旗帮首领麦有金,首立战功。这时张保仔与郑一嫂正式结为夫妻。张保仔当了清朝水师官员后,时常因为海盗出身受到同僚的嘲讽、为难。但他积极剿灭海盗,屡立战功,得到朝廷赏识,多次升迁。嘉庆二十四年,擢升为福建闽安副将,委任到澎湖驻守,郑一嫂也跟着受到封赏。嘉庆二十五年二月,监察御史林则徐向朝廷上奏,提出提防投诚的海盗的意见,从此,张保仔再没有升职,以副将终身。

张保仔的一生体现了沿海地区人民与海禁政策斗争的历史,其颇具传奇的经历也成为了海盗时代最后的一段传说。但他们既没有认识到衰朽的封建王朝的没落,也没有团结同样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海盗时代的浪潮褪去,张保仔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只留下了一段历史传奇,供后人品读。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