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光
张其光,又名信千,字奎垣,生于1831年,广东新会双水区豪山乡人,是清末名将,更是守卫国土,打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赫赫战功,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国家人民不容外敌侵犯。
张其光少年时就喜欢练功习武,研究兵法,为此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坚实基础。1858年,清朝在面对外有英法联军侵华,内有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情况下,急令沿海各地区招募兵丁。正值27岁的张其光闻讯后决定效忠清廷,便迅速招集了200多同乡壮丁,变卖家产后结队前往浙江投军,他带领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并参与到太平军的作战中。
1860年,张其光奉命组建“广艇”,扼守在杭州富阳、淳安一带,保卫宁波和绍兴的安全。后因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表现神勇,“广艇”名声大振,张其光被任命为统率广济右军的陆勇。在1863年更是受到朝廷嘉奖,赏戴蓝翎,记名参将,加副将衔。
同治年间,浙江沿海海盗、倭寇猖獗,张其光于1865年被调任海防,记名总镇,署乍浦协统带。期间他多次突袭、围剿海盗、倭寇。曾击沉倭寇战船数十艘,生擒海盗50多人,救出被劫乡民180多名。1868年,张其光再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加总兵衔,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并先后担任了定海镇总兵、护理浙江提督军军门和瑞安协副将等要职。
1873年日本垂涎台湾,唆使当地蕃社土著叛乱,时任闽浙总督的李鹤年向同治皇帝推荐张其光出任台湾总镇,挂印台湾总兵官。接受钦命后,张其光立即统率兵勇进驻台湾。他上任后,以严明的纪律管理军队,以清廉勤政勉励部属,以宽大仁政抚慰番民,社会转趋安定。
翌年,日本借琉球船民事件向清廷发难,侵袭台湾后山,同时指使岛内蕃人挑起内乱。张其光一方面赴广东南澳招募两千粤兵急赴台湾,扼守隘寨,加强备战,在从屏东至卑南长达200多公里的主要路段设置堡垒,派屯营哨,严防日本入侵。同时上书朝廷,在台湾实行“抚蕃开山”政策。他走遍台湾南北,开辟蛮洞,惩恶彰善,以宽大仁政抚慰蕃民,安抚蕃社60多个,使社会转趋安定。他还积极组织蕃社一起抵抗倭寇,最后迫使日本撤出台湾。张其光在台湾的功绩再次受到清廷称赞,不仅御赐水师提督衔,而且被赏穿黄马褂。
1875年,张其光因水土不服,被调回浙江任总兵。1879年3月,张其光回到新会豪山村为母祝寿时,光绪皇帝曾亲笔御书“萱荫延芳”匾额,并赐玉如意、蟒缎等贺礼,据说这些文物如今仍收藏在新会博物馆。
此后张其光先后担任福建福宁镇总兵官、浙江水师提督和温州镇总兵官等职。1883年,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法国派兵侵犯福建马江以及台湾基隆,闽浙沿海加紧戒备。张其光积极修筑炮台,尽力守御,官库不够开支,他捐俸银2000两,促成了这项军事建设。
因其驻浙时间较长,且作战英勇,深受浙人拥戴,至今在浙江等地都有“张公庙”纪念他,当地人称其为“张将军”,称其统率的军队为“张家军”。1884年光绪皇帝专门奖赏官银,于豪山村北面建成张将军家庙,以表彰张其光英勇抗击侵略者立下的显赫战功。
1895年11月,张其光在前往宝山阅兵时突然咯血病逝于海防任上,终年64岁。“从农民到将军”,张其光演绎了他戎马倥偬辉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