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侠怀
广东新会曾经出现过一个对粤剧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那便是廖侠怀。他是粤剧五派中“廖派”的创始人,是粤剧四大名丑之首,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他的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
廖侠怀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1903年,因父母早丧,在12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广州濠畔街鞋店当学徒,后来改为卖报纸。从小他就十分爱看粤剧,但是因为没钱买票,便经常躲在戏院后台外面听戏或在窗缝中偷看,不久便学会哼唱几句粤曲。后来他前往新加坡的一间工厂当车工,晚上便参加当地的工人业余演剧活动,1923年粤剧著名小武靓元亨到新加坡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靓元亨去观看业余工人演戏,他发现廖侠怀有艺术天份而收他为徒弟,改艺名为“新蛇仔”。从此,廖侠怀开始了粤剧生涯。
20年代后期,广州的“梨园乐班”签订廖侠怀回国当第二丑生,但又因为他的嗓子不亮,长相不美且满脸麻子而受到冷遇。后粤剧“乞儿腔”的创始人马师曾因与廖侠怀同拜静元亨为师,同情廖侠怀的处境,待他的合同期满后,即订他到“大罗天班”当第二丑生。后他在《贼王子》一剧的演出中初露才华,精心设计了一段速度爽快、吐字清晰、谐趣而又合乎人物性格的“中板”和“滚花”,观众对这新颖而跳跃的唱腔反映非常强烈,拍手称好,这段唱腔便成为“廖腔”之雏型。之后他参加“新景象班”,与薛觉先合作,不久后离开“新景象”,自立门户,并与编者共同写出一批独具风格的喜剧,又与音乐员共同研究,正式创造出风味特异的“廖腔”。“廖腔”近似“马腔”,其特点是节奏明快且一气呵成,附加字多,但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而妙趣横生。
成名之后,廖侠怀正式登上粤剧四大名丑,并排列于粤剧五大流派之末,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这是因为他不但表演诙谐风趣,引人发笑,而且戏路十分宽广,不论男丑、女丑、小孩、老头,甚至小武、文武生的戏都能胜任,还颇具特色。如与薛觉先合演《降服美人心》,他饰男丑;在《花染状元红》中,他扮演四姐,则是个慈祥而严厉的妇人;在《铁嘴鸡》中扮演一个铁嘴丫环,公堂作证一场,其语言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所念的一段对白快得如同机关枪连发,但句句玲珑,字字珠玑,每个字都给人听得清清楚楚。因而,他所表演的角色,极少有人能够仿效,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
廖侠怀之所以在粤剧上功绩斐然,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技艺,更是因为他品行高洁、爱国爱民。当他走红的时候,正是吹嫖赌饮四大害最盛行之时,行中稍有名气的演员,无不染上其中一两害,甚至四害俱全。可他却一尘不染,只专心于研究其表演艺术,故在行中又有“廖圣人”之称。同时他又极具爱国忧民的情怀,1948年间在演《六国大封相》时,廖侠怀穿上一件全身是金元券的服装出场,影射国民党腐败无能而使金元券贬值,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演,还被罚港币1000元。廖侠怀认为,为大家出口气,罚1000元也值得。廖侠怀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剧本人物的塑造上,例如在《甘地会西施》,塑造出了一位为国牺牲的西施。一反过往传统戏曲中西施那绰约多姿、凄楚动人的面貌,使其成为一个胸怀大略的俏佳人。
1952年,廖侠怀逝世,享年49岁,一代粤剧大家离我们而去,但是其留下来的粤剧作品和唱腔依然响在今朝,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