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
当我们回顾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一个人必定绕不开的。那便是“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他于1869年出生于广东鹤山雅瑶镇陈山村,是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大师,同时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曾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是我国第一位能够用油画语言达到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中国油画家,
李铁夫原名李玉田,号昭龙,铁夫之名是其在国外期间改的。他8岁在村内读私塾时便极爱绘画,从临摹章回小说上的绣像到替人绘扇面画,就开始显露出美术才能。16岁随着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成为第一个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在其18岁时考入阿灵顿美术学校,由于他对艺术特有的天赋和勤奋,第一学年便取得考试第一名,并获一等奖学金,以后年年如此。22岁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初到国外时,李铁夫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又缺乏绘画基础。星期天,同学们都去游玩,李铁夫却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学习。他画遍了《伏尔泰》《阿里斯托芬》《大卫》《拉奥孔》等雕像。同时,李铁夫利用假日外出写生。在其28岁到38岁的十年间,他往返游学、工作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因而有机会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接受欧洲历代艺术熏陶,临摹大师名作。
在38岁时,他开始定居纽约,这是他艺术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的几年,他分别进入威廉·切斯画室和纽约艺术大学,与那个时代的两位大师威廉·切斯和约翰·萨金特有较多的交往和切磋的机会,并吸取了这些前辈大师的精华,形成对古典学院派有所革新的写实画风。他的艺术风格深受两位大师的影响,擅长用线条和笔触刻画出人物性格内涵,他的油画用色含蓄,笔触简洁而活跃,富有节奏感和运动感,在笔触与笔触的交叠融汇之中、在对神情姿态的捕捉与对色彩光线的把握之处,给人以热血奔腾的感受。他在进入纽约艺术大学后,油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屡次在相关大展上获奖,45岁时获得铜像雕塑最高奖,46岁在纽约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声誉鹊起,46岁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成员,成为亚洲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油画第一人”。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的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被传播,鲜为人知。
李铁夫不仅是画坛巨擘,更是一位让人可敬的革命先驱。“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是李铁夫晚年常说的一句话。他是最早的兴中会会员之一,辛亥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最初任职孙中山的海外秘书,为革命奔走四方。为了革命,他积极组织戏剧演出和组建电影公司,通过文艺宣传革命,同时积极开展筹饷活动,并把自己200多副油画作品以及汽车、别墅全部卖掉,捐献于革命活动。他还曾冒死策反清朝大臣陈壁光,使其弃暗投明,带领“海圻号”舰于武昌起义时倒戈,率领所辖舰队炮轰汉口,这对瓦解清军斗志,壮大革命声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932年,李铁夫回国,因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而隐居香港,在日军侵港后他经澳门入内地,辗转桂林、重庆等地。1946年归广东,后又留居香港。1950年,81岁的李铁夫回到广州,并在2年后病逝,终年83岁。临终时,老人把自己身边的100多幅作品及物品献给了国家,真正做到了叶落归根,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