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胡蝶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胡蝶

胡蝶,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是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这样评价道:“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可见评价极高。

1908年,胡蝶出生于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幢普遍民房里。胡蝶幼年随父母迁居天津、北京、广州等地,在这些奔波中,她学会了讲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广东话、上海话,这为她日后出演各类角色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基础。后来家庭安居稍稍稳定,家里便请了一位先生为她启蒙。几年后,胡蝶进入天津天主教圣功女学就读,也由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虽然四处奔波,但胡蝶仍然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她在回忆录里时常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怀——“鹤山是我家乡”!

胡蝶9岁时,全家移居广州,胡蝶进入广州培道学校读书,即如今的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胡蝶在广州度过她的少年时期。毕业后,胡蝶转入北京公立第一师范就读。16岁时,胡蝶考入曾焕堂所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这就是她人生中走向命运,并与之交握的转折点。在1925年,胡蝶应邀参加了电影《战功》的拍摄,随即开始了她的电影演员生涯。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电影明星,胡蝶出演了众多优质的电影,可谓是灿若群星,不可枚举。1933年,胡蝶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她在片中饰演富商的女儿秀娟。同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选举电影皇后的活动,她以21334票被选为“电影皇后”。同年,胡蝶又主演电影《自由之花》,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一角,而该片也被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评为优秀影片,后又被送往意大利万国电影赛会,最终参赛获奖。1935年,苏联举办莫斯科电影节以纪念苏联电影诞生15周年,胡蝶作为代表团中唯一的电影演员,应邀携《姊妹花》《渔光曲》等片,奔赴莫斯科参加了这项活动。

不幸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明星影片公司毁于战火,胡蝶的演艺事业在日军的铁骑下一度中断。1941年,日军占领了香港,日军报道部长官两次闯进胡蝶家,动员她合作拍片,宣扬所谓的“中日亲善”,但胡蝶深明大义,拒绝了一切请求,坚决不与日寇为伍,而连夜回到了大陆,香港沦陷后,胡蝶与家人辗转回到内地重庆,在“中电”主演《三个女性》等片,还登台义演宣传抗日。58岁的她拍完爱情片《塔里的女人》后,便彻底告别了她的电影生涯,一场伴随了胡蝶一生的好戏正式落幕。

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演员,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不仅在于气质的富丽华贵与雅致脱俗,还在于表演风格的温良敦厚与娇媚风雅,同样还有性格的温婉如玉与柔情似水,多次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胡蝶逝世后,后世的电影人常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个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的蝴蝶。1995年12月,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年,电影系统各单位隆重举行了庆典活动,并授予20名演员以“电影世纪奖”,胡蝶名列其中。1999年,也是胡蝶逝世10周年,全国主要的电影刊物都辟出专版纪念她,因此可见胡蝶在电影史中的影响之深远,佳人虽已远逝,芳香永驻心中。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