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戴爱莲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戴爱莲

戴爱莲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祖籍广东省新会县,侨居海外多年,学成后回国投身抗战,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舞蹈艺术家,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戴爱莲在平日生活里并不显得耀眼,她个头不高,单眼皮,爱笑,就是这么一个黄皮肤女孩子,从小学习舞蹈,游学欧洲多年,与白人孩子一起学习芭蕾舞,甚至半工半读,获得了西方舞蹈界权威专家的欣赏。她5岁开始学习舞蹈和钢琴,10岁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2岁钢琴水平已通过中级考试,14岁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对于舞蹈,戴爱莲有自己的看法,她在伦敦魏格曼剧团学舞期间,大胆提出了“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见解,结果被剧团开除了。而后因为家境败落,戴爱莲不得不半工半读求学,除了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还要到电影制片厂和剧场充当临时演员。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戴爱莲创作了《波斯广场的卖花女》、《杨贵妃》、《伞舞》等作品。此外,在学校,她向学校知名的舞蹈大师学习了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及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与舞谱等,这对其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3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

虽然从小在国外成长,但戴爱莲从长辈那里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她时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此,在祖国战火不停,硝烟不息的时候,戴爱莲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抗战。她参加支援抗战募捐演出活动,创作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和《思乡曲》;她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和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根据“哑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她竭力学习、编演、提倡民族舞,以瑶族同胞喜庆时击鼓歌舞为素材,创作《瑶人之鼓》;她开始从事舞蹈教育工作,致力于拉班舞谱在中国的传播……回国之后,戴爱莲一直在以“舞”抗战,这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她也在不断地向民间学习,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戴爱莲心系祖国,不仅推动了国内舞蹈事业的发展,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促进中外舞蹈事业欣欣向荣。她曾说:“我梦见自己是一滴水,在金池里浮动,那里金光闪烁,但我感到窒息,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感到渴,一心想寻求属于我的海洋,直到我飞出金池,不停地寻找,发现了一个大海,在那里面,我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挤在熙攘的人群中,我的呼吸变得自主而轻快,我大口呼吸,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这个植根于祖国的艺术家,在双人舞更始开放后,先后访谒了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1980年起,她还亲自立持举办拉班舞谱进修班,为中国培育拉班舞谱人才,浮现了一个不倦的舞者的不懈追求。

2006年,戴爱莲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她的一生,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舞蹈事业上,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有为舞蹈、为国家献身的精神。2011年,戴爱莲的故乡江门市举行了“纪念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诞辰95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将蓬江区杜阮镇中心广场命名为“戴爱莲广场”,首届戴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杜阮戴爱莲广场揭幕,戴爱莲图片展,《戴爱莲纪念文集》、《戴爱莲图片集》出版发行仪式等活动。

“一生热爱,一生奉献。”说的便是我们的“舞蹈之母”——戴爱莲。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