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冯培德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冯培德

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有一位广东江门恩平籍的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导航控制专家,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同时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冯培德。朴实的着装、亲切的笑容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扎根惯导研究的知名专家,看看他的航天报国梦。

说起卫星导航,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但说起惯性导航,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陌生。惯性导航简称“惯导”,是飞机、坦克、导弹、飞船等运载器上的导航设备,除了寻找目标,惯导还肩负着武器投射、侦察、巡逻、反潜和援救等任务,因此,惯导研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冯培德祖籍恩平牛江镇莲塘村,他的父亲年轻时北上求学,后在天津成家立业。作为一个出生在天津的广东人,冯培德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恩平。书香门第的熏染,崇文重教的家风,让冯培德一直保持勤学好问,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19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更坚定了他献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决心。上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心中怀揣着在航空航天领域上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伟大信念。

1967年,研究生毕业的冯培德被分配到陕西省户县618所,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第一个从事机载设备研究设计的机构。当时,惯性导航专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618所面对的压力与困难可想而知,但乐观的冯培德却觉得自己生逢其时。在很多人都抱着质疑态度的情况下,冯培德带领618所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技术封锁,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机载平台惯导,这成为我国机载惯导研制工作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618所也因此成为我国航空惯导的摇篮。在远离城市,地处深山的618所,冯培德一待就是35年,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战斗力,带领同事们锲而不舍,攻坚克难,在捷联式惯导、组合导航、激光陀螺、微机电系统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填补了国家空白,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1年,冯培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无疑是对冯培德突出贡献的最大褒奖与肯定。2003年,冯培德被调入北京,担任中国航天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的工作为冯培德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机载设备的超前与独立发展,新型机载高能武器,机载设备抗干扰和抗强电磁冲击等问题都是冯培德不断思考钻研的方向。2006年,国务院批准大飞机作为国家16个重大专项之一,冯培德被选为国家大型飞机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运-20和C919专家组的成员。近年来中国的大飞机受到国际社会的聚焦,这也让冯德培倍感责任重大。

冯培德兢兢业业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航天后辈。他于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二十余名。他让学生钦佩的不仅是高深的学术造诣,更是严谨勤勉的工作作风。尽管已过花甲之年,冯培德依然坚持每天四五点起床,做实验,带学生,搞创新。

冯培德与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同村同祖,他在航空航天领域不懈奋战,也是受到了冯如精神的鼓舞。从青春年少到双鬓斑白,冯培德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创新图强,用执着编织着他的报国梦。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