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
陈垣,字援庵,又字园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即现在的江门市新会区。陈垣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将他誉为“国宝”。
陈垣生于1880年11月12日,青年时代受儒家思想影响曾参与科举考试,后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人士的影响下,投身于革命活动并在1912年被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后因时局动荡,逐步潜心于治学和任教,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陈垣在1917年开始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在书中,陈垣认为,中国基督教最早为唐代的景教,之后与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基督教发展脉络有重要意义。陈垣的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史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此后,陈垣继续深入研究,完成了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以及《回回教入中国史略》等。
除了宗教史以外,陈垣在元史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就,陈垣研究元史与前人不同,他着重搜集有关元朝民族的历史与元朝宗教的历史的资料,进行研究,参考了二百多种书,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了高度评价。
在《元典章》的校补工作中,陈垣使用不同版本的《元典章》与广为流传的沈刻本进行对比互校,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于是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指出致误的原因,1931年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又名《校勘学释例》。陈垣总结前人与自己工作的经验,提出这四种校勘方法,综合运用,基本上解决了校勘学上的问题。在校勘学方面,他还写有《四库提要中的周亮工》、《旧五代史辑本发覆》等书,对推动校勘学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
陈垣还是一名大教育家,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6月不幸去世。
走过北京师范大学东门,有一座大厦,叫励耘学苑。“励耘”二字取自北师大原校长陈垣先生的“励耘书屋”。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的学者,陈垣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被中外写作公认为与王国维齐名的世界级学者之一了。作为一名教育家,陈垣一生从事教学74年,涵盖私塾、小学、中学、大学。为祖国培养了包括姚从吾、陈述、启功在内的许多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他对教学极端负责,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少新课程,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