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
梁思永,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是中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被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也是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与引导下,梁思永也肩负起了保卫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在近代考古学领域上基本上为一片空白,作为第一位走出国门,在西方接受正规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训练的国人,梁思永自1930年哈佛大学毕业归国,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考古学者。
梁思永大力引进了西方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又使之与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相切合,构建国内近代考古学科体系,引进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验分析的方法等,可以说是新考古学一派的先驱,作为考古学方法的基石之一的类型学,就是由他阐释并实践的。在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的考古方法,以其自身深厚的学识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是中国考古史上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此外,他还认为要了解古人如何制作器物,最好能从现存的民间手工艺技术入手。为此,他在北京曾调查过工匠制作玉器的技术,并收集工具标本。在昆明期间,他从民族学、人类学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作了调查,从对陶器制造的研究到对农业灌溉系统和青铜器工业的考察,而这种观察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安阳发掘中收集的考古资料的理解。梁思永的这些做法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考古学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梁思永还是发掘殷墟的见证人之一。1931年,梁思永与史语所的同仁进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这是史语组的第四次殷墟发掘。梁思永在殷墟发现了一片甲骨,这是首次在小屯以外发现甲骨。更为重要的是,梁思永从后冈的发掘中找到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具体的层位关系,进而确认了龙山文化早于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肯定了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三种文化的时代顺序,写下《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同11月,梁思永又参加了第五次殷墟发掘。他们在小屯村中及村北地掘得有字甲骨381片,发现殷人居住的圆穴洞和储藏食物的地窖,甲骨文字散见其中。证明“甲骨原在地显系堆积而非漂移”,从而纠正了第一至第三次发掘所假定的“殷墟为洪水湮没说”。
梁思永通过一生的田野实践和辛勤探究,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壮大及考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他还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建立和考古学学科规划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功不可没的。《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作为梁思永考古探究的集大成,共收入其七篇论述,包括《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等。梁思永的许多学术活动,赢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大力赞誉。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使中国的考古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文物考古,让我们看得见历史,明白我们的根深深驻扎在的地方,看得到多久的过去,才能看得到多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