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梁思礼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梁思礼

梁思礼,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梁启超就去世了,所以他没有得到很多父亲的叮咛教导,但家族传承的家风却一直伴随着梁思礼,他后来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所以梁思礼毕生都将尽力投入于为国奉献之中,满腔热血,殚精竭虑,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935年,梁思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毕业后,梁思礼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进修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以后又学习自动控制,在校成绩优异,得到了多个荣誉学会的金钥匙,仅用2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随后,又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梁思礼回到祖国的怀抱,进入到了核心的科研岗位,发挥专业所长,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

1956年是梁思礼一生中一个新的起点,那年春,他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参加起草“喷气技术”的部分,即导弹与火箭项目。在中、近程战略导弹的设计中,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点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导化”的道路。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及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在“长征二号”的研制中,梁思礼决定首次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首次在弹上使用集成电路化的计算机。主持研制成功卫星、导弹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成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同时,梁思礼也写下了很多科普类的文章,例如《向太空长征》,这是一本普及航天知识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小册子。它包含两篇文章,一篇是根据梁思礼院士的个人经历,以故事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初期鲜为人知的发展史,另一篇是谈“天”,从源头谈航天技术的发展,其主体是谈中国航天技术的回顾及展望,语言浅近,影响深远。此外,梁思礼的口述传记——《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重点叙述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五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帮助年轻人解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却又始终如一的祖国之恋,不无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兼具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被誉为中国版的《别闹了,费曼先生》。

梁思礼如同所有核心的科研人员一样,站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就埋藏在一份份写着绝密的文件袋中,在历史的戈壁滩上被风沙所掩埋,所以我们要永远地记住他们,正式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在历史的坐标中一笔一划地写下“中国”这三个字,才有了如今中国的复兴与辉煌。《人民日报》这样评价梁思礼:他如同一头拓荒牛,勤勤恳恳、不畏艰险地开拓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领域的处女地。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