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陈少白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陈少白

他,与孙中山是莫逆之交,一直追随孙中山三十余年;他,退出政坛后专心发展实业,为百姓造福一方;他,亦儒亦侠,成为一代伟人……他便是广东江门新会人陈少白。陈少白,号夔石,是辛亥革命早期主要领导人,兴中会创办人之一,《中国日报》创办人,也中国民主革命报业第一人。他曾自励说:“不做大官,要做大事”,足以见其志。

陈少白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是同窗中的佼佼者。少白六岁便入私垫,1888年,以第一名考入广州格致书院。读书期间,少白的三叔陈麦南常携多种西文译本给他阅读,他便从中看出世界局势变化,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他常与人说:“革命思想,多得于季父”。

陈少白的香港求学时代,是他革命思想的发源。1890年,少白认识了当时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契。后经孙中山介绍,少白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就读。与此同时,他们又结识尢烈和杨鹤龄,彼此志趣相投,抱负一致,立誓“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当时清廷称他们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毕业,少白毅然跟随他,退学助其在广州设药局行医,并进行革命运动。从这时候起,他便改名为陈少白,取这个名字,是出于对家乡先贤陈白沙的钦慕。

陈少白是兴中会创办人之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他返回香港与陈少白等建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并在省港澳地区秘密发动革命志士,为武装起义做准备工作。孙中山与陈少白还曾到外海荼庵寺,以民族大义说服慧真和尚等人加入兴中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陈少白随孙中山赴日本避难,并建立了兴中会日本分会。陈少白在日本期间,结识了许多日本志士,并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还向日本华侨宣传革命道理。

陈少白主持革命据点《中国日报》,并开办了“采南歌剧社”。孙中山总结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革命宣传未深人人心。因此决定在香港办报,利用报纸宣传革命道理。陈少白便根据孙中山意见,马上筹备。1900年元月下旬,少白创办出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日报》刊登了一批宣传革命的文章,对唤醒人民群众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份报纸,成了宣传革命道理的重要阵地,也成为组织和领导革命的机关。主持《中国日报》的同时,少白还与程子仪等创办天演公司,开办“采南歌剧社”,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21年,陈少白被聘为总统府顾问参与国事,但过了不久,陈少白便回到故乡江门市郊外海镇,他本无意为官,但在乡亲们一再请求下,他只好接受。在任职期间,他重视发展教育和交通公益事业,为全乡青少年创造了接受教育的良好条件,繁荣家乡外海的经济。在乡期间,还办了许多为后人所称颂的事,如建立乡公所,改变借用大祠堂办公旧习;清理田亩赋税,杜绝土豪劣绅凭势舞弊;提倡绿化,美化环境,指定凡公路、住宅、学校旁边和山地都要种植树木等。今天,人们享受着外海镇茶庵公园的片片绿荫时,仍然忘不了少白的功劳。

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逝世,终年65岁。政府当局还专门为他修建坟墓,1936年坟墓建成,国民党元老居正亲临主祭,并为其题挽诗是:“开济艰难推此老,中山朋友独斯人。我来恭祭无穷感,愿祝英灵枯国民!”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