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
广东历史上不乏伟大的思想家,其中一位江门新会人,他与王阳明齐名,是明代心学的先驱者,名叫陈白沙。陈白沙,原名陈献章,因世居白沙村,被世人称为“白沙先生”。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他是岭南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圣贤,因此有“圣代真儒”、“岭南第一人”的美誉。白沙先生的教育方法、书法艺术与琴乐造诣都与其反省内修的理学思想融为一体。
陈白沙富有开拓精神,开创了中国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或称“江门学派”。他以“宗自然”、“贵自得”的思想体系,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反对人云亦云,主张“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自白沙学说出现,明代理学始入精微,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第一次让“地处江湖之远”的岭南儒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被誉为“独开门户,超然不凡”。陈白沙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成为理学史上的关键人物。
除了哲学,陈白沙最大的贡献便是教育事业。他极其重视教育的作用,并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式。其一,坚持耕教并举,学习、务农二者都不可荒废。白沙乡居数十年,家中有田二顷,都委托给学生代为耕种,自己只取三成收成。其二,独创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先静坐,后读书;多自学,少灌输;勤思考,取精义;重疑问,求真知;诗引教,哲入诗。其三,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针对一些贪恋酒色,不能专心求学的学生,陈白沙编写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诗歌给他们诵读,让他们戒除不良习气。陈白沙对教育的贡献,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陈白沙创造茅龙笔与妙趣横生的茅龙书法,独步书坛,继者不绝。他工于书法,书法植骨于欧阳询,又参以米苏之势,自成一体。明清时期,第一位使广东书法获得全国认可的便是陈白沙,原因是他独创的“茅龙笔”,写字雄浑挺劲,茅龙书法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书风。他提倡的“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书写原则,被后人尊为金科玉律。
陈白沙雅好古琴,他将元代刊刻的《古冈遗谱》手抄本传给门徒,并构建自己的白沙琴学,成为岭南琴派立派的重要思想来源。江门学派的门徒大多擅长琴,他们不但传承江门心学,还将白沙琴学和手抄的《古冈遗谱》在岭南广泛传播,其中的“鸥鹭忘机”一曲最能契合白沙心学的审美趣味。
陈白沙擅长诗文,是明朝著名诗人。白沙诗格清高,雅淡清洒,诗句之中,多涵哲理,因此有“白沙诗语如禅语”的美誊。他用诗来教育弟子,也用诗来传播学术思想。陈白沙是一位善于运用“诗教”的名士,他的思想都寓藏在诗里,将抽象的道理用诗表达,以诗为教。他的诗文著述由他的学生辑成《白沙子全集》出版传世。
陈白沙亦是流芳百世的孝子,为后代树立道德模范榜样。母亲林氏24岁丧夫,生下遗腹子陈白沙,终生守节。陈白沙幼时体弱多病,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白沙对母亲特别孝顺。他的诗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成化十九年陈白沙应诏上京,收到了母亲病重的家书,便向皇帝请求归家奉养母亲。陈白沙的孝道文化在当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白沙先生一生好静,却活了不平静的一生,传奇事迹尤数不尽。深入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迹,定能从中品味其伟大的智慧,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