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也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后期潜心学术研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有建树,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和《梁启超文集》。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其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国近代化过程息息相关,贯穿了近代中国求富谋强的全过程。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于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落榜。回广东时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的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同年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后值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前往日本避难,在途中结识了孙中山等人,与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之后,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下一代国民身上。在梁启超看来,著书和教育才是他的“天职”,既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界,那么,就通过社会教育来恢复中国青年的自觉。梁启超在其散文《少年中国说》中谈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几句脍炙人口的文段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少年们相互勉励劝诫的醒言警语。
更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的家风通达明正,给予了家族极为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虽然受过旧式教育,却从不在家里使用封建家长式的权威。他对孩子们的爱是热情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放式的。因此才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子女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其中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对中国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家风凝聚的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与魂魄,也是思想的指路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一家栖居日本,他常常给子女们讲故事,南宋忠臣陆秀夫,保护幼主奋战元兵,最后在他们的老家新会县沿海的悬崖上,先将妻子推下海,然后背着幼主一起投海就义。梁启超以宋明义理、名节教导后辈,最常讲亡宋、亡明国难之事。这些民族英雄的节义精神,就这样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与功利的诉求,而是强调立志与做人,梁启超时常强调“模范”,便是首先要做一名负责任的国民,这就是梁家的家风。
梁启超先生在国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如今常有许多人前往新会梁启超的故居拜访,在这座坐落于苍郁青翠的凤山脚下,刚健古雅的白屋里,人们缅怀梁任公的丰功伟绩与不朽的品格,他的家书和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细细读来,如茗清茶,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完整的梁启超,一个大写的、有骨气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