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雍故居、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让一对年轻共产党员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周文雍、陈铁军都是广东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为了革命,他们假扮夫妻,被捕后英勇不屈,从容赴死,在刑场上举行悲壮的婚礼。
故事的男主角周文雍是江门人,其故居就位于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建筑坐北朝南,为二房一廊一厅的青砖墙、瓦顶建筑,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面积73.15平方米。故居是由周文雍的父亲,一个清贫的乡村塾师在清末建成,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维修后,被列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周文雍故居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文雍故居外的矮墙保存完好,墙上一块红色的大理石板,向人们讲述着烈士的光辉事迹。故居主体,是一栋整洁的青砖小楼,房顶边缘是岭南风格的砖雕。走进故居,首先看到的是典型的岭南厅室,简朴的桌椅和厅墙上的字画,很符合周文雍父亲的塾师身份。往里走便是卧室,卧室内周文雍曾使用过的壁柜、方桌、木箱,都完好保留着,这些家具只有简单的雕饰,就像它们的主人,内敛而质朴。如今,故居原先的建筑墙体、屋面和阁楼等破损部分已进行修复加固,朽烂的门窗完成了更换,风化褪色的灰塑、彩画、装饰也按原样式、原工艺进行了修复。
走出周文雍故居,不远处就是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陵园始建于1957年,起初只有一座纪念碑,1999年改扩建为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陵园坐南向北,靠近325国道。首先映入参观者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牌坊,穿过牌坊,迎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距离纪念碑的不远处,周文雍和陈铁军的双人铜像手挽着手,目光温柔而坚定。凝视着他们年轻的面孔,耳边不禁回响起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题写的《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牺牲时,周文雍陈铁军都只有23、24岁。
陵园内还设有纪念馆,分成六个主题展区,通过漆画、铜版画、浮雕、立雕等各种新颖工艺手法,插入照片、图画,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再以声、电、光等现代科技手段做辅助,讲述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生平,为参观者呈现“鲜活”的革命历史。使参观的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受到深刻的教育。纪念馆还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一棵“仿真许愿树”,以有“英雄花”之称的木棉树作为革命英雄的象征形象,表现追求革命理想的决心与坚持,表达人民对中国梦的追求与憧憬。此外,纪念馆还设置有会议室、讨论厅,供参观后的党组织群体讨论学习。
在陵园牌坊内左侧和纪念馆大厅内,设置了两组以先烈的革命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为主题的大型塑像,旁边设立了一个平台,让参观者在此进行宣誓仪式或者表达爱的承诺,这种仪式既庄重又有意义,很受参观者欢迎。
2019年9月,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正式成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周文雍故居和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两个红色景点串成一条红色旅游线,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未来,开平市要在挖掘、整理好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在发展开平红色旅游时更加注重擦亮红色文化底色,让开平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