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银信
银信又称侨批,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从海外寄回家乡的信件,是华侨来往的书信、汇款单等文书资料,是一种兼具书信和汇款功能的家书。作为侨乡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历史见证,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可与典籍文献互为印证,是研究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移民史、海外交通史等学科的珍贵资料。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投票表决,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五邑银信由钱银、家书、红条封、邮政封组成,寄一封银信需要经过一个月水路、陆路的长途跋涉,银信丢失是常有的事。五邑银信主要来源于北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目前发现的银信中,最早的在江门,是1880年的一封家信。
银信中的“银”,指的是真金白银,是华侨们夹在信封中的钱财或支票。五邑地区有童谣一曲:“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 由于五邑人出国以后就背上了赡养亲属、接济兄弟姐妹的责任,一定要定期寄钱回乡解决亲属的生活费用问题。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江门五邑地区的银信除了书信夹带方式外,还有支票方式,涉及的金额也要大很多,其中一些银信一次就达上千元。据统计,从1864年至1949年这85年间,江门五邑地区的侨汇总额超过7亿美元,成为侨乡亲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来源。而这些资金也主要用于子女教育、支付欠款、赡养老人、建造房屋、公益事业等。目前发现的江门五邑地区最大的一笔侨汇是3000港元,用于村里建造学堂。
银信一词中的“信”,指的是华侨写的家书。家书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很有华侨文化的研究价值。家书里说的是家长里短,包括要求妻子儿女要照顾好老人小孩、提醒出国要注意的事项,甚至子女的婚姻大事,也说得明明白白。但是由于华侨们在海外接触了西方的思维和文化,观念有所更新,家书里讲得内容也体现出某些西方进步的思想观点。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古巴华侨银信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李云宏宗族家书”中的内容。李云宏在银信家书中指导远在故乡的族人如何处理与邻居的矛盾。他指出,要万事以和为贵,避免与人发生直接冲突,并且向肇事者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维护自身的合法财产权益,并让族人主持公道。这部分家书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个人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思想观念,是文化融合的具体证明。并且当时的海外华侨能够采用众人取决这种具有民主因素的方法去化解社会矛盾,实属难得。
寄信之路是坎坷的。抗战时期,祖国遭遇日本侵略,我国与外界联系的诸多交通要道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飞机失事、银信丢失是常有的事,导致银信常常不能顺利送达。更何况,当时有些国家实行禁汇的管制政策,每年每人只能寄一次华侨汇款,且金额有限。但海外华侨担心家人生活窘迫,用假冒身份地址的方法,冒着违法的危险,私寄银信,足以见得华侨对家乡亲人深切的牵挂。
如今,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的银信博物馆及银信柱,共展出了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向世人讲述江门五邑乡亲“海外奋斗故事”。
“家书抵万金”。五邑华侨的传情尺素,如绵绵涓流。银信中的一提一顿之间既拥有最柔软的心,又饱含最真挚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