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适庐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适庐

在江门开平,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碉楼建筑群,它们风格各异,宛如色彩缤纷的百花丛,每一座碉楼背后都有一段风光的华侨发家致富史。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主角,适庐碉楼,因为其背后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而拥有独特的色彩——红色。

适庐是一座建于1924年的具有红色历史的开平碉楼。适庐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村中,楼高五层,其中标准层3层,顶部亭阁2层,第4层正面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个“燕子窝”,窝内均设有枪眼,第四层的立面的正中间有篆体石雕“适庐”二字。值得一提的是,适庐的标准层墙体为"三合土",即黄泥、石灰、砂加黄糖或糯米拌和而成,所造。"三合土"需沤制一年多才用于建楼,因此用这种材料建筑的楼房十分结实。由于使用了“三合土”作为建筑原材料,适庐主要墙体的颜色不像其它碉楼那样呈灰黑色,而是呈暗黄色的。在开平碉楼建筑群中,适庐是少有的用“三合土”制成的建筑,是"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群中的一朵“奇葩”。

“适庐”不仅是一座建筑独特的碉楼,而且还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碉楼。楼主关以文早年加入同盟会,1942年在这里组织了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虾边乡农民协会”,并担任了开平县农民协会的首任委员长。他是开平的第一批中共党员,也是第一个赤卫队员,他的“适庐”也因此成为当时最革命的红色据点,他经常在这里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农民运动活动,抗战时期,关以文坚持从海外回到故乡,继续在这栋碉楼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关以文去世后,他儿媳仍然积极支持开平地下党的活动,曾经安排地下党员住在“适庐”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并使适庐成为当时共产党产‬粤中支队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直至解放。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挑起内战,大举进攻我解放区,恩平的地方反动势力也想借机消灭我地下党组织。为了安全而隐蔽地开展工作,开平党组织联系人李俊洁将恩平党组织特派员李克平安排到离恩平不远,由开平党组织在虾边村常荣祖祠开办的青华小学担任校长,以指导恩平党组织开展工作。李克平夫妇在青华小学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房子很小,又黑又湿。适庐楼主关以文的儿媳妇慈曲妈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当她知道李克平夫妇的难处后,便主动提出让他们到适庐及村后的另一座楼居住。李克平一家住进适庐后,日间教学,晚上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处理恩平党组织的文件。

如今,适庐已经人去楼空,不对外开放,游人们也只能在外围参观这栋具有悠久和光荣红色历史的碉楼,只能参观它的建筑艺术。它像它的主人一样和曾居住的地下党党员一样,默默无闻地完成工作和使命,随后也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们要深刻体会适庐、适庐主人关以文以及其他开平地下党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绿叶精神”。“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红花还需绿叶衬,没有绿叶的色彩衬托,红花的娇艳亮丽就会失色几分。地下党工作者隐姓埋名,以其他职业作为掩护,在“地下”默默无闻地作斗争,为了大局的利益、整体的利益,甘坐“冷板凳”,甘当配角。“绿叶精神”背后,是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和人民为大的朴素情怀,值得我们深刻学习领会。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