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史迹——大洲湾遗址
大洲湾遗址位于上川岛大洲村委会大洲湾,即上川岛西北部新地村前的海滩。这里曾是明代瓷器销往海外的中转站,长时间的海外贸易在沙滩上留下了许多瓷器碎片,因此,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花碗坪”。遗址的范围从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南侧海岸开始,延伸到朱家庄村外海岸的北侧,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50米。
早在1965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非素女士便在上川岛沙勿略教堂附近海滨发现了这一片遗址。2004年1月,台山市博物馆在这里采集到残片标本300多件。201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大洲湾海滩、海岸及海岸上的山脚平缓坡地上都散落有明代青花瓷片和青花五彩瓷片,碎片密集区分布在紧靠海岸东西10米范围的狭长地带内,可以辨别形状的有碗、盘和小口罐等日常用品,也有少量的琢器如小罐、梅瓶等。瓷器上的纹饰丰富多彩,包括历史神话人物、小说故事人物、飞龙、凤凰、狮子戏球、花鸟等,青花绘画流畅美观,红绿映衬绚丽夺目。据考证,这些瓷器大多是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的景德镇民窑产品,远销至东南亚、中东、东非、地中海等地。
据台山市博物馆介绍,与这些碎片所对应的实物多见于今天的土耳其托普卡普皇宫,由葡萄牙人将其销往世界各地。就这样,在广袤的海洋之外,也留下了中国瓷器的美名。花碗坪瓷片的存在证明了中葡早在正德年间就已在此建立了贸易关系。该遗址目前在国内尚属少见,也是广东省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位于海岛的明代对外贸易遗址,对于研究明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
葡萄牙人曾在大洲湾遗址与中国进行最早的陶瓷贸易,这里也是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贸易的中心地。这里曾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位于古代东西方航海路线的要冲,是古代番舶往来中国南海海域的必经之地。文献记载经过上川岛附近的航海路线就有六条至九条之多。季风时节,中外商人云集于此,投资贸易以赚取利润。商船停泊在埋葬着方济各·沙勿略的山下,宗教、贸易、文化在这片浅滩上交汇。当季风结束时,一切交易都告停止,账目结清,港口逐渐变得空空荡荡,岛上也杳无人迹,直到下一个季风期商人们再次到来,岛上也就再一次热闹起来。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百年风雨,在新时代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最初明代海禁政策松动下的吉光片羽,一直到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辉煌,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大洲湾遗址早已卸下了曾经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一段古老历史故事的见证。海浪冲蚀、沙土风化,只有散落的瓷器碎片尚能依稀辨认出曾经的繁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尽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凝练的价值理念为共同绘制好“一带一路”建设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厚植了根基、提供了源泉、注入了动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包括江门力量在内的所有志同道合伙伴参与,也需要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步伐更加稳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既要为曾经的辉煌往事而自豪,也要为未来更为辉煌的事业而奋斗。带上这一份绵延百年的历史,江门将以更加坚定的脚步开启“一带一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