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水下文物保护区
在古代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过程中,沉船事故时而有之。
“南海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是以“南海Ⅰ号”沉船点为中心、半径500米的圆形区域,监控水域是大帆石、南鹏岛、茫洲岛以及上川岛的乌猪洲的闭合连线范围内。
1987年8月,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台山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船上保存完好文物量巨大,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将其命名位“南海一号”。
当时,“南海Ⅰ号”沉船沉没于水深25米、能见度为零、基底为淤泥的海床下。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指挥部,对“南海Ⅰ号”采取了整体打捞、异地发掘的整体保护方案,2007年12月“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整体打捞古沉船的方式获得圆满成功。
专家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东南亚地区或中亚、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途中不幸遭遇风浪,或是搁浅,进而沉没海底。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经打捞后,出土、出水器物包括大宗精美瓷器、体量巨大的铁器、美轮美奂的金器,此外还有漆木器、铅锡器、玻璃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类型文物。
其中,既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2018年,“南海I号”的发掘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据初步统计,该年度出土文物数量约十一万件,出水文物的数量、精美程度、丰富程度大大超乎预期,揭示出一幅神秘的宋代远洋生活图景。
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如今,“南海Ⅰ号”古沉船被安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考古发掘与展示,“南海Ⅰ号”沉船点则以整体打捞时遗留的下沉井作为标识。
据悉,“南海Ⅰ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川岛海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些水下文化遗产与相关古文献、古舆图相互印证,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映唐宋至明清时期广东段航线结构以及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空间范围,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非常难得和富有价值的实物和实地证明。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打捞记录,台山海域里的水下文物包括1772年因台风袭击而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南海Ⅰ号”宋代沉船。此外,还有分别于2007年及2012年在台山那琴海域打捞上来的3件古沉船木船锚,它们被发现的地点距离“南海Ⅰ号”沉船点仅5海里。这些水下文物是研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专家相信,在江门海域再度发现类似“南海Ⅰ号”规模的古代沉船不是不可能,这片海域已经成为蕴藏“海丝遗产”的水下宝藏。
2016年,“南海Ⅰ号”所在台山水域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这艘古沉船不仅搭载了中国古代的外贸货物,还承载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