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卖鸡调
开平卖鸡调,源自过去开平民间举办“跳禾楼”祭神活动时喃呒做法事时唱的歌,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其寓意是借助雄鸡的刚健伟壮,以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演唱时似喃呒在叫卖雄鸡,故称卖鸡调,是江门四邑侨乡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当今江门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在《广东省曲艺志》的条目中,已把卖鸡调列为广东曲艺的一个曲种。
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卖鸡调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卖鸡调。卖鸡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深”,另一个就是“宽”了。
“深”指的是卖鸡调与群众生活的融合度很深,开平卖鸡调作为江门的民间歌谣曲种,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历史悠久,唱曲的传播范围广,记录群众的日常生活。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可见从清朝顺治年间立县以来,开平卖鸡调就是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曲艺。
而“宽”指的便是卖鸡调的形式自由,受到固定创作规则的约束较小。卖鸡调脱胎于“顺口溜”,唱词格式较为自由,它的字数、句数都没有严格限制,开平卖鸡调分大卖鸡和小卖鸡两种,大卖鸡以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为基础,句数不限,平仄不分,但句句押韵。“小卖鸡”是在“大卖鸡”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曲种,每首唱词只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任由创作者自由发挥,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式卖鸡”。至20世纪初,卖鸡调在南粤已颇为流行,在民间广为传唱。由于原来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多为道士,所以唱词内容的迷信成分较多。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唱词也注入了新的内容,风格变得诙谐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调节奏舒缓,创作内容紧贴人们的日常生活表演形态,表演形式有对唱、齐唱、合唱等多种类型。
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门开展对卖鸡调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是卖鸡调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使开平卖鸡调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城市大舞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江门人。如谭富元演唱开平卖鸡调《家乡新气象》,就展现了江门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盛景,其中描绘了家乡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架桥修路,水陆交通通畅顺达,天堑变通途,工业产品远销外洋,作为传递江门新时代风貌的文化媒介,与群众一共见证江门的变化。
同时,开平卖鸡调不仅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是闻名遐迩的侨乡之都,江门人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因此卖鸡调就成了人们追根溯源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江门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的曲艺,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独在异乡,身为异客,唱起卖鸡调,便会使心中的思乡之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倍增一份家国共情的归属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情。
近年来,开平卖鸡调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并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作为记录江门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载体,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屡次被海内外学者选题为江门的民俗文化调研题材。
传承开平卖鸡调,便是守护江门人的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