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文化
华侨博物馆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华侨博物馆

常言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之一,百年来,华侨华人为中国发展开放,追赶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群体依然是祖国的骄傲。然而,对国内民众而言,“华侨华人”似乎远在天边,永远戴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国外侨胞来说,每每回国都不禁感慨国内面貌日新月异,与尘封的记忆相比,早已“换了人间”。

如何让国内民众深入了解侨胞,了解他们对祖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呢?请跟随我的脚步,带大家参观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东南亚等107个国家和地区,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将近400万,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美誉。而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由台山会馆、恩平会馆、鹤山会馆三个馆舍组成,整个展览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六个部分,展现的是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辛创业、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无论是在建筑的外形设计,还是在其内部文化内涵上,都属于国内较高水平。

走进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第一展室,有一件叫“卖子救国”的文物,包括一张主人公的照片,一个棕色的旧布袋和一件中山装。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牵动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心,江门华侨为了支援国内抗战,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南洋地区有一个穷小贩叫郑潮炯,背着儿子郑社心,穿着如今捐给华博馆的那件衣服和肩搭布袋,从1937年起,在北婆罗洲及砂劳越各埠义卖瓜子筹款。1939年,郑潮炯把自己的孩子卖掉了,得款80元,并全数捐给了筹赈会,这一义举震动了南洋,各地华侨纷纷投身祖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国热潮。眼前,那发黄的布袋已有些破损,上面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远走天涯、为国效劳”等字样还清晰可辨,敲击着参观者的心。“卖子救国”此举的宝贵之处正在于它背后隐藏着爱国救国义举。江门五邑籍的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复兴、繁荣不惜牺牲一切,该故事表达了“有国才有家”的含义。

二楼展室则展出了很多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汇票,里边夹附着短信。信封统一格式,纸张大小如巴掌,统一颜色,是暗暗的红。在当初,家乡妻儿父老因它而心安,因它而建起了新屋,改善了生活。也因它,林林总总的银号、钱庄出现在五邑的土地上。展柜里有一块块残旧的银号、钱庄的牌匾,有一幅幅钱庄的旧照,还有破损的、装运银信的箩筐。

还有一幅人物照片:照片里的人已年近花甲, 穿一身清朝官服,紧抿的嘴角显得刚毅,两眼隐约有一丝忧郁。是陈宜禧!他兴建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集资、设计、施工的铁路。但这里展出的众多有关新宁铁路的股份证、各站候车室图片、曾经使用过的筑路工具等珍贵物品。他以年迈之躯,往返大洋两岸,为家乡铁路奔走劳碌;他不图官爵,但为了这条他梦寐以求的铁路,他不得已要和清朝各级官员打交道,不得已穿上与实业家不相称的官服。虽然他没有实现实业救国的夙愿,但他无疑是归国华侨的最好榜样!

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已成为江门籍华侨向往的“根”,这个根不仅仅是华人的精神寄托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华侨文化的根。她向海内外华侨广泛征集到了3万多件华侨实物和史料。一座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一部看得见的中国近现代史。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