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琴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文人四友”,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再到嵇康的那一曲广陵散,古琴的身影从未离开。而在岭南地区,古琴也同样留下了它的“影迹”,那就是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刚开始听到这个名词,许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指岭南地区制造的古琴,但其实它是一个古琴演奏流派的名称。而提到这个古琴流派,就不能不提到它与江门地区的深厚渊源了。
江门,地处广东珠三角地区,现在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但是,在唐宋以前,它基本上属于一片蛮荒之地,在文化上自然也很落后。不过,也就是在这个地区,岭南古琴得以开创和壮大。而关于这一切,则得着重提到两个江门人的故事。
第一个江门人的名字叫陈白沙,他是江门的新会人,生活在明代中期。他少年时凭借才学而闻名于世,但此后仕途一直不顺。直到中晚年,他决定回乡隐居,专心于儒学,最后终成一代大儒。在他隐居期间,他凭借当地流传下来的《古冈遗谱》构建了“白沙琴学”,这也是岭南古琴的开端。而在“白沙琴学”中,他不以琴技作为最高评判标准,而是在琴艺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为琴学注入了高尚的精神气息,同时也将古琴“大雅”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此后,琴学在岭南地区开始日益发展,但是在这其中也开始渐渐显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陈白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岭南地区始终再难以出现像他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岭南古琴的发展也慢慢进入了瓶颈期。这时,另一个江门人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这个江门人的名字叫黄景星。他也是江门新会人,生活在清代乾隆晚期到道光晚期,是继陈白沙之后江门地区又一位古琴界的大师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就是突破了岭南古琴的发展瓶颈,并成功振兴了岭南古琴。而这也得益于他在两方面的努力。首先,黄景星本人的琴艺高超,他将《古冈遗谱》以及他师父所传授的古琴曲目编订成《悟雪山房琴谱》,为当时的岭南琴界提供了类似教科书般的参考资料;其次,他还开设琴社,设学教徒,引领了岭南地区开设琴社的风气,也为之后岭南古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他的这些努力之下,岭南古琴的影响力愈发壮大,不仅本地的琴学兴盛,还将其文化影响到了我国的西南部地区。时至今日,在云南据说还有着岭南派的分支,岭南古琴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通过这两位古琴大师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岭南古琴与江门的渊源真的非常深厚。如果没有江门的这两位大师,岭南古琴的产生与壮大或许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江门,特别是江门的新会地区也通常是被看作岭南古琴的发源地和振兴地,这也就是岭南古琴与江门的渊源故事。
如今,岭南古琴仍然传承不断,从近代的杨新纶到现代的谢导秀,岭南古琴大师辈出,而在他们背后,还有着许多岭南古琴的爱好者。此外,一些相关人士也在积极为岭南古琴的“申遗”工作而努力。如此看来,岭南古琴的发展前景真可谓是一片光明,相信它在未来必将会以一个更好的面貌留存于我们的文化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