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恩平民歌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恩平民歌

广东恩平市城乡流传着一种琅琅上口、声调和谐、乡土特色鲜明的传统音乐,这就是“恩平民歌”。恩平民歌起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之中,靠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融汇的产物。2012年,恩平民歌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恩平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风格、真挚的感情不仅在岭南歌坛别树一帜,遐迩闻名,更流传至美国、委内瑞拉、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侨居地。

时至今日,恩平民歌已发展了五百多年历史。明成化年间,随着中原百姓南迁,恩平民间兴起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当地人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述说着一段又一段故事。这种清唱体就是恩平民歌的雏形。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恩平劳动人民对恩平民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断将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出具有独特地方性的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其歌种也由单一的清唱体发展到木鱼、花笺歌、夹房歌、牧歌等十多种。《情郎爱妹妹爱郎》就是一首节拍自由灵活,恩平人爱唱爱听的爱情夹房歌。其歌词内容主要是祝颂式,曲调轻快悠扬,助庆新人时哼唱,显得气氛尤为热烈。而《检棯歌》则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作为一首牧歌,多是各村牧童放牛时在山上相互斗唱,其声调高亢开阔,你一首来,我一首去,颇具童趣。由于大多是见景生情,歌词大多简单并带有针对性。恩平民歌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此,不同的曲种,唱出不一样的故事,表达人们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画面。

恩平民歌易传易唱,地方特色浓郁,包含了恩平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恩平人民言情达志,交流沟通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其歌词内容涉及面广泛,既有反映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又不缺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写景咏物和滑稽游戏文字更是应有尽有。不得不说,恩平民歌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原生态、鲜活的民间思想史和民间社会生活史。如此之富有乡土气息、贴近群众生活的民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植地气的文化瑰宝,所属当之无愧。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古旧歌本超过300本,而解放后的新曲目有2000多首。解放后,恩平市积极举办民歌汇演、创演培训、下乡活动等,极大地推动了民歌的发展,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各时期中心工作的宣传载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民歌活动更是达到了高潮,出现了全民唱民歌的历史时段。近几年,恩平市将流传的古唱本、音像制品等整理成资料汇编,并对恩平民歌各子项传承人进行建档,这对恩平民歌的传承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近年来,正如江门市级非遗传承人吴荣光所说,恩平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遭遇不少困境,市场竞争力不足,传播渠道狭窄,年轻一代兴趣不高等都让恩平民歌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作为恩平民歌第三代传承人,吴荣光老先生当仁不让的承担起将恩平民歌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恩平民歌能流传至今并且发扬光大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像吴荣光先生一样的传承人。

恩平民歌并不仅仅是单一的传统文化,更是全体恩平人的精神寄托。恩平的地理位置决定当地的海外侨胞较多,而恩平民歌正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连接故土、维系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恩平民歌根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真正受到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其存在就是恩平人民热爱生活、崇尚生命的最佳体现。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恩平民歌是侨乡恩平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

闲下来听一首恩平民歌,跨越时间和空间,感受传统艺术带来的无限魅力!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