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民歌
台山,一座美丽的侨乡城市,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交汇点,孕育出了许多台山民俗文化,而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莫过于富有乡土气息、易唱易懂的台山民歌。台山民歌根植于民间,主要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为表达内心情感而创作的,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因此世代大多口口相传。
台山民歌历史悠久,自明清时期开始就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民国时期也印编出版了《台山童谣》、《台山歌谣》等书籍,新中国成立后,台山的新民歌运动兴起,这一时期台山的许多民歌被统一整理,并且搬上了全国人民的大银幕上,台山民歌也自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山民歌也曾被禁锢十年之久,在1976年后,台山市重启对于台山民歌的收集编辑工作,把台山的民歌进行进一步的收录,再一次将台山民歌文化推向高潮。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努力,台山民歌成为了台山市内各种活动的必备节目,并且也得益于台山的地理位置,台山民歌成为了对海外华侨进行乡音传递、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2011年,台山民歌入选江门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台山民歌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以及肯定。
台山民歌是台山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由于台山的区域环境各有不同,人民的耕作方式等都有所差异,由此衍生的台山民歌也是丰富多样。沿海地区广为流传的是“咸水歌”、“龙船歌”等;在北部和东南地区更多的是庆祝各类节日丰收的“禾楼歌”、“卖鸡调”等。正因为台山民歌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从最初的创作和后续的加工上,都具备十分强烈的本土气息,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能随口唱出的歌曲。
台山民歌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主要有卖鸡调、禾楼歌、新娘歌、客家山歌等,题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比如传统的禾楼歌则源于台山民俗“跳禾楼”,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而节奏明快,旋律高亢。而山歌则是人们在劳动时创作的,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山川山歌、下川山歌以及牧牛歌。由于多是劳动人民为了自娱自乐,其歌词更富有大胆的想象,并充满质朴的情感。无论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禾楼歌、新娘歌,还是反映风俗习惯、劳动生活的咸水歌、山歌,每个歌种都富有本地特色,尽显民众生活的雅致风情,成为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
台山民歌最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其曲调和旋律。如卖鸡调的很多乐句的结音都是用的顿音,并在顿音上加入衬字,如呀、啊等,表达出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息。除此之外,节奏较为自由的新娘歌、客家山歌等,适合在喜庆时或是隔山对唱的,曲调旋律大多都不会高低起伏,皆为高亢的音调,并且在结音时都会拖长音调。丰富独特的曲调和旋律使得台山民歌富有极强的渲染力以及较高的传唱度,让我们能够通过这样富有魅力的民歌,领略到台山本土的特色文化和艺术气息。
作为民歌,其演唱的方法,最主要的自然是用当地的方言。台山民歌的歌词多为台山方言与客家方言,歌词通俗易懂,内容也是十分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运用方言进行演唱,使得人民感觉更加亲近,更能突显台山民歌的群众特色。近几年,文艺工作者不断将散落各地的台山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并开创了更多的歌唱方式,将台山民歌由原来单一的独唱发展到如今的对唱、合唱等众多演绎形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