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粤剧
粤剧,又名“广东大戏”,是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南部和香港、澳门等粤方言地区的传统戏剧,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传播。2006年5月20日,粤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的发源地在广州与佛山一带,紧邻广佛的江门地区,自然成为粤剧最早的扩散地,并且很快发展成为粤剧的核心区,从粤剧复兴鼻祖邝新华,到民国时期的四大名旦、四大名丑,再到艺术大师红线女,江门为粤剧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翘楚、才俊。
江门自古有着浓厚的戏曲氛围,据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新会县志》记载,当时的会城一带,“戏剧演出不分上、中、下户”,可见人民有多爱看戏!到了清朝,更是“锣鼓之声,无日不闻”、“城外河下,日有戏船”。如今,新会城内的东关路上,还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戏台,至今仍时有紧锣密鼓、粤韵婉转。
载着粤剧戏班的红船沿西江进入江门,江门的子弟也纷纷加入戏班。开平人邝新华出生于粤剧之家,“庆上元”童子班的佼佼者,声名日隆时却遇到清廷打压红船子弟,禁演粤剧,邝新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总督瑞麟给母亲祝寿时,请求解禁粤剧,使粤剧重获生机。此后,外海人陈非侬也成为一代名伶,20世纪30年代粤剧“四大名旦”中的谭兰卿是新会双水人,“四大名丑”的廖怀侠来自新会荷塘,叶弗弱家在台山。还有恩平籍芳艳芬,独创“芳腔”,在粤剧界备受推崇,风头一时。省内大小戏班里的文武生、乐手、花旦,来自江门地区的更是难以统计。由清中叶至民国初年,“每一戏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没有四邑人就不成戏班”成为了粤剧戏行内所公认定律。新中国成立后,出自开平梨园世家的红线女,演过近百出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独创“红腔”,唱红半个世纪,成为蜚声中外的粤剧泰斗。
江门是侨乡,江门人眼界开阔、思想包容,恰好和主张兼收并蓄的粤剧同声共振、同气相求。邝新华吸收京剧唱腔精华,自创“恋檀腔”,丰富了粤剧的声腔。他还率先“触电”,把自己演唱的名段《甘露寺陈情》、《李密陈情》、《杀子报》等灌制成唱片,使粤剧唱曲得以广泛流传,赢得更多的粤剧听众。“一代宗师”红线女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的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她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她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份迥异、个性鲜明,大大拓宽了粤剧旦角的表现领域。
江门又是水乡,曲艺活动群众基础深厚,2002年,台山、开平和新会,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民间流传的木鱼、龙舟、咸水歌等都被融入到粤剧之中,使粤剧“粤”味更加浓厚,深受民众喜欢。在传统戏曲日益式微的今天,江门仍然保留着粤剧的热烈气氛,粤剧进社区的演出依然“爆棚”,舞台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至今,江门地区活跃着两百多个私伙局,乡间大榕树下、城里小公园中,这边《卖荔枝》红腔方飘散,《三下南唐》锣鼓声又起,那边椰胡紧拉、筝板叩响,不知又是哪一出开场了?
南国红豆生五邑,江门粤剧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