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恩平歇马励学制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恩平歇马励学制

广东省江门市的恩平歇马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孕育出了众多的举人,成为闻名遐迩的“举人村”。据史载,在明清两代,歇马学子考取封建功名或有封建官职的达到670多人,如此辉煌的教育成就,与歇马村的励学制是分不开的。2009年3月,“恩平歇马励学制”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歇马梁氏族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先祖梁抚民从珠玑巷,南迁到广州附近后,靠养鸭为生。一天,一个游手好闲的邻居来到他家,向他借了100文钱,留下字据为凭。到了还钱的日子,梁抚民到那位邻居要求还账,谁知,邻居反倒说是梁抚民借了他的钱,并拿出字据为证,原来,那位邻居欺负梁抚民不识字,故意把梁抚民写成借款人。遭受莫大屈辱的梁抚民,把他的4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就是笔筒装米也要供你们读书”。从此,“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这句话就成为了梁氏后人的祖训。歇马梁氏也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歇马人文历史,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歇马文化活动。

歇马励学制,由村中明代举人梁体性倡导创立。他从自己的成才之路以及官场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在告老还乡后,牵头设立了书馆、私塾,所有梁氏子孙都能免费入学,由梁氏公田承担一切开销。从那时起,村里便萦绕着朗朗读书声。免费入学虽能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读书,但贫困家庭的孩子却要下田补贴家用,一些孩子因此离开学堂。为了鼓励孩子多念书,梁体性便向族人提议,从公田的地租收入中拨出经费,设为“学谷”,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让贫苦家庭的孩子也能安心读书。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由此便形成“学谷制”。

歇马“学谷制”有三部分内容:公田、义塾、“吃学谷”。即以本村公有田地的地租收入作为经济支撑,在村中兴办义塾学堂,凡族中弟子,除了免费读书,还将获得足够学子全年伙食的“学谷”一箩,一萝相当于60斤。考取秀才者奖励12箩,中举者奖励24箩,可以终生享受。科举废除后,原来的秀才、举人继续领取“学谷”。新学制出现后,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仍可享受“学谷”。这种励学的有效机制使得歇马村教育办得有声有色,长期培植着浓厚的尚学精神。直到1949年进行土地改革,这实施了520年的励学制度才被废除。

当代,歇马人的尚教之风有增无减。新时期的励学已由“学谷”改为货币,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乡亲以及国内热心人士,共同捐资设立了奖教和励学基金,对教学显著的优秀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歇马励学制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为族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包括了物质与精神鼓励的双重内涵,使歇马村人才辈出,具有显著的励学治教价值。至今屹立的一座座祠堂书房、高挂厅堂的历代官吏的匾额,以及耸立在村前村后的功名碑林,这些建筑群落都成为梁氏宗族鼎盛时期的标志,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功名碑记述着歇马村曾经的辉煌,无不让人感叹,歇马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举人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歇马村就是这样延续着祖先“勤耕苦读,崇文重教”的传统,歇马励学制使得村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的价值,为整个家族带来希望,延续着整个家族代代繁荣。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