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在漫长的岁月中,如同燎燃的火炬一样,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也是如此,作为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精神遗产,也作为鹤山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之一,成为玉桥人心中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玉桥的民间传统艺术节,原名太尉诞,由公元1300年玉桥开村算起,至今已有7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据《玉桥族谱》之所载,玉桥民间艺术节的起源是祀奉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每年农历4月22日是陈平的诞辰,玉桥村为顾其恩主对玉桥开村的恩泽,便大举庆祝,此后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太尉节,在改革开放后正式定名为“玉桥民间艺术节”。
玉桥村分为九坊,故庆祝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二日,都是庆祝的日子。欢庆过程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流程,大抵分为抓阉、拈宅、菩萨下庙和菩萨返庙四部分。一是抓阉,初一至二十二日是分房进行的,每年三月尾后几天,太尉庙里便发贴通知各房的族老到太尉庙开会,商议庆神之事宜。到会人员先到神像前拈阉,然后按抓阉顺序各坊依次相庆。决定庆祝顺序之后,便是在族老的领头下去玉桥村进行集资。二是拈宅,众人在会上商议事宜,每房都要庆祝两三天。三是菩萨下庙,按抓阉顺序,不管是哪房开头,在四月初一都要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燃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神像抬回村。第四便是菩萨返庙,迎取神像两三天后,依次到另一村,其村民在族老带领下,也像此前各村的形式去接神像回村庆祝,按原先抓阉顺序,村村依次而庆祝,直至最后一村庆祝完毕为止。庆祝完毕后便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
在接神过程的同时,玉桥九坊的村民都在做庆祝的准备工作,同时各自都要去太尉庙拜神,烧炮头,搭神棚,晚上做大戏,张灯结彩,海内外乡亲,外嫁女也拖儿带女回村庆祝,场面热闹非凡。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就是整个艺术节最为精彩的部分了,即正式的游行活动,农历四月二十二日,也就是陈平诞辰之日,玉桥乡全体村民集中在玉桥三世易公祠左边的大地堂里,庆祝烧香,许愿祈福,请太尉神像,进行大巡行。巡行前先鸣礼炮,完毕,便一村接一村巡行,领头的村子抬着神像,扛起“肃静”、“回避”牌匾在前面开路,“兵勇”队伍随后。罗伞、大旗高举,在队伍中间行走,狮子在锣鼓声中分村夹在游行队伍之中舞耍。
另外,还有各地同宗的乡亲带着麒麟、龙鱼等吉祥兽助兴。“仙女”群队散花伴送,后面又是一队手持刀枪剑戟的兵勇押后。音乐队随行吹奏,参加游行的村民穿着节日盛装,手拿三角彩旗随后行进,巡行队伍每到一村,该村的村民把早已烧好的茶水摆在路旁为游行队伍倒茶递水。游行队伍每到一个村的门楼,人们便以鞭炮相迎,随行的狮子更在鞭炮引导下向村民、村居起舞拜谢,尾随的八音吹奏乐队上前助兴。
游行完毕,各村家家户户便准备好丰盛的晚餐,款待亲朋戚友,一百几十围齐聚一起,边吃边谈,场面热闹非凡。聚餐完毕,请回来的大戏团便粉墨登场开演粤剧大戏。村民扶老携幼,戏棚前人同人海,随着大戏开锣,节日气氛也进入到高潮,大戏一连演几晚,直至庆神活动结束。
如今,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也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凝聚乡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在乡的群众看得见历史,也让离家的游子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心中永远飘扬的一面属于玉桥村人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