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望饼
在广东五邑地区,不少乡村至今仍保留着一个独特而有趣的清明节习俗,有的地方叫“铲山分饼”,台山人叫“打山望”,恩平人则称“行山望饼”。
恩平人清明节“行山”用烧饼作祭品源于古代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有一年清明节,陈武师托梦给卢氏说,有一位新兴籍的抗倭战友因为家乡大饥荒,带着孩子逃难到恩平,求妻子“行山”时救济父子俩。卢氏与女儿来到丈夫的坟墓“行山”时,果然发现有一对父子饿昏在坟头旁边。卢氏与女儿马上将烧饼给父子俩吃,并将父子俩收留。他们每年清明节仍然用烧饼到陈武师坟墓“行山”,之后将烧饼分给挨饿的穷人。此后“行山望饼”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恩平人称祭扫为“行”,称坟墓为“山”,“行山”即扫墓的意思。清明节临近,恩平市不少乡村的山头野岭就热闹起来了,“行山”祭祖时劈里啪啦的爆竹声、大人小孩“望饼”时的欢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
所谓“望饼”,指的是在清明时节,当有人们祭祖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着鞭炮声而来,他们拿着大大小小的袋子,跑到山上去围观他人祭祖,当祭祖的主人家“行山”完,即祭祀完后,围观的群众们就会走上前去“望饼”,即讨要祭祀用饼,而主人也会欣然答应,并且热情地把祭过坟的烧饼等各种祭祀用饼分给他们,大家互相说着热情而客气的话。“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改革开放以前,乡村穷人多,穷人家一年难得一饱,穷苦的乡民们就盼“行山望饼”,能饱餐一顿。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望饼”的人不如过去那么多了。但是,“行山望饼”背后的文化内涵依然传承下来,祭祀的宗族在祭祀结束后,会将当天“行山”拜祭的烧猪分切为很多份,给村里的老老少少、亲戚邻居派发,较为富裕的港澳侨胞,还会给村民们发放红包。可见“行山望饼”习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行山望饼”习俗,是五邑地区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体现了五邑地区人民乐善好施、团结互助、善良友好的传统美德。“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深挖“行山望饼”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行山望饼”习俗的故事,有利于构建新时代温暖和谐互助友善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