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蕉树龙
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因此风调雨顺也是大多数农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景。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他们的这一愿景往往只能寄希望于通过神明来帮助实现。因此,在许多地方也出现了各种向神明祈求风调雨顺的活动,而双水蕉树龙便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双水蕉树龙,起源于江门新会的双水镇岭头村,其最早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清代。相传在那个时候,当地的村民以种植蕉树为生,但是每逢农历7月,当地就容易遇上台风天气,而由此带来的洪水则常常会使得那里的蕉树被淹没,村民们也因此损失惨重。终于,在一次台风侵袭过后,当地村民望着被洪水泡坏的蕉树突发奇想,决定用树上的蕉叶做成舞龙,并用这些舞龙举行祈福活动,以此来向神明祈求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就是双水蕉树龙的由来。而后,随着活动的逐渐完善,双水蕉树龙最终被定于在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即佛教传统中的地藏王诞日举行。
在活动举行当天,当地村民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早早地集中在一起,然后一同开始制作蕉树龙。由于制作蕉树龙的主要材料为蕉叶,相对来说改造难度较大,所以村民们便会使用从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手艺来进行编织,这也是双水蕉树龙与一般舞龙在工艺上的差异之处。而在众人的努力之下,一般在傍晚前,活动所用的蕉树龙便已经全部准备完毕。到了傍晚,祈福活动也正式启动。这时,在村道里开始出现几条长短不一的蕉树龙。在这些蕉树龙当中,短的至少需要四五十人一起协作才能舞动,而长的则甚至需要一百五十多人。这些大大小小的舞龙会沿着村里的所有巷道进行舞动,并且在舞动的过程中,它们还要经过各家各户的门口。而各家各户中不用参与舞龙的成员便会把卫生香以及蜡烛插到途径的蕉树龙上。所以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这些蕉树龙便会逐渐变为一条条耀眼的“火龙”,其场面十分壮观。到最后,这些耀眼的“火龙”会跟其余围观的村民集中在一起,然后开始向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祈福活动也在这热烈的气氛当中逐渐降下帷幕。
在以前,双水蕉树龙更多是寄寓了当地村民对于风调雨顺的一种渴望。而到了现在,除了这个最初的作用外,它还有了凝聚当地村民以及传承村中历史文化的作用。在凝聚村民上,由于该活动年年举办,并且村里以及外出务工的村民基本都会抽空参加,所以在这一天里,全村人都会相聚在一起。而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村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则又会大大增进他们的同乡情感,由此,这一活动也凝聚起了在现代生活中日益疏离的村民们。而在传承村中文化上,该民俗活动作为江门市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成为了村里历史文化的浓缩代表,因而这些活动的举办则正是该村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
双水蕉树龙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后仍然热度不减,这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像它一样,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从而能够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