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禾楼
“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意在“祈年”,寄托着农家农事丰收的美好愿望。“禾”指的就是水稻“禾草”,“跳禾楼”便是在用“禾草”组扎成的楼牌前,集体翩翩起舞。跳禾楼在广东省江门台山市普遍流传,每年当地都会开展这一舞蹈活动。
跳禾楼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有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相传,古代歌仙刘三妹云游化州,见虫多损害庄稼,便唱山歌驱虫。当地青年牛哥见刘三妹唱起了山歌,也情不自禁跟着她同唱,俩人日久生情,山歌也唱得更加默契。他们时而合唱,时而对唱,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驱散了害虫,而且催长了庄稼,确保了丰收。村民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妹,每当农历六、七月夏播结束,便择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禾楼歌,跳禾楼舞。跳禾楼的美妙舞姿,寄托着仙、人共同战胜灾难保丰收以及男女青年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
台山跳禾楼一般在人口较多的自然村举行,村民们会选定一个开阔的地方搭起牌楼,牌楼前设主坛。主坛摆放斋菜、白米还有用糯米糍叠成的小禾楼等祭品,并插上红、黄、蓝、白、黑五支令旗;中间香炉点上蜡烛仙香。高贴“驱邪出外,引福归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祈福横批、对联。
台山跳禾楼常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开展,由每天晚上7-9时延续到次日上午7-9时,并且一定要在半夜子时,操演仪式的核心部分——演唱《灵鸡语》,俗称《卖鸡调》。“灵鸡”相当于傣族的“鬼鸡”,其实是百越族系“鸟祀”中的“冶鸟”图腾,来自于“于夷鸟崇拜”,有“树干上有白鹇立着,等待着子夜后东方的曙光”的说法,亦即“白鸟朝日”之说。台山在元宵节时期也会举行跳河楼活动,并常常与“灯楼”活动合起来举办。“灯楼”活动是为表达乡民们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的渴望与庆幸。
在跳禾楼活动期间,每当入夜,全村的男女老幼便会齐聚在祭坛周围,外村的村民也常来围观。在八音班奏乐声中,主祭师身穿法袍,手握道具,带领四个童男童女,在祭坛祈祷村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开头几天,由主祭师与村民对唱,有祈求丰年的禾楼歌,还有一唱一和的打字歌等,输得一方便以饮酒作罚。最后一天,便到了跳禾楼最精彩的时刻了。主祭师高举着木剑,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向天空抛撒稻谷;村民们捧着簸箕,围在四周,随之跳动,高高托着簸箕抢接谷粒,充满活跃欢快的气氛。按照传统的说法,谁家接的谷粒多,谁家当年就多福、收成多。
跳禾楼表演时,村民们采用对唱、领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载歌载舞;表演道具则有禾楼裙、环铃、牛角、折扇等,并配以多种器乐伴奏,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活动中,村人族人可以聚会、白酒、与亲友热络,加强着族姓与家乡的凝聚力。跳禾楼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士气息,寓含着当地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台山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