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台山浮石飘色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是广东省江门台山地区民间习俗艺术的一枝奇葩,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扛抬式的民间造型综合艺术,在“现代化改革”的浪潮中,始终保持传统样式,展示着自身独特的民间习俗个性。1999年,浮石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

台山浮石飘色来源于“陕西高抬”,清朝时期,北京和各地陕西会馆都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上街表演。乾隆年间,浮石村举人赵家璧上京赶考时,在中原接触到“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后来他回到村中,便凭着记忆与村民模仿传承。经过浮石村民近200年的继承发展,才形成今天独具一格的浮石飘色。

飘色,也称摆色,以八至十岁的童男童女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它是“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集力学、美学、艺术于一体;以其造型多样、构造巧妙、设计奇特、欣赏性强而闻名中外。台山浮石飘色共有10个色柜,各以一个历史故事来命名,如《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贵别窑》、《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西施与范蠡》、《赵子龙救阿斗》等,显示出浮石村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飘色的儿童必须严格挑选。要以长相俊美、品学兼优为条件,以自愿为原则,精心选出一批童男童女,再利用时间集中训练,培训好后才能入选。入选的儿童被叫做“色仔”、“色女”,这被当地民众视为荣耀。“色柜”为正方体,四面绘有历史人物故事的彩色图画,柜内压上几块大石头,以保持平稳。儿童站在色柜上面凌空而起的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则称为“下色”,也叫做“屏”。色仔、色女仅靠一条纤细钢枝支撑,这钢枝叫做“色梗”。“色梗”是飘色最核心的地方,它是一条由艺人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用来固定儿童。“色袍”便是儿童穿的戏服,它是仿照古代的戏服制作而成的,制作精美,鲜艳夺目,刺绣精巧,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每架浮石飘色都是人物合一,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每台色柜都有四人用长松木杆前后抬着,走起路来上下忽悠,就使“飘”与“屏”交相辉映,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魅力就在于“飘”,儿童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每台色柜还有一位专人举着长木丫,中途帮助“上色”阻挡障碍物,并给色仔、色女送茶擦汗,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让色仔、色女每次活动后都能保持身心愉快。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北帝诞”,浮石村民就列队抬着北帝塑像,以头牌、色标、罗伞、飘色、舞龙、舞狮、高跷、八仙、八音锣鼓组成队伍,游遍全村十坊,形成一个阵容鼎盛、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节日。每逢出游,都以飘色为主,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队伍庞大,环游全村,再回到庙中,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形成万人空巷、夹道观摩的热闹场面。

浮石飘色历久不衰,精彩地运用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发挥着传递乡情,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认同感等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