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吉故事
江门新会曾经出现过一个传奇式的状师,那便是“扭计祖宗”陈梦吉。他被称为清末广东民间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是南宋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翁的后裔。后因其传奇的状师生涯在广州城称为传颂一时的“桥王之王”。
常言道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要想了解陈梦吉,最好从他的誉称开始。他有两个最为出名的誉称——“扭计祖宗”和“桥王之王”,—根据粤语释读“扭计”二字,大意是“颠倒黑白、点子层出不穷。”;桥王之王——“桥”也是点子的意思,点子中的王中王,也就是说他的点子冠绝天下。由此可见陈梦吉机敏过人,状师功力深厚。
他的传奇自幼开始,据说陈梦吉出生的时候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他是个先天残障的儿童,后因为受到高人的点化,他的才华才得已逐渐凸显,机智百出,诉讼时口若悬河,逐渐成为名响一时的状师。
陈梦吉之奇又在于处世之奇。他的处世哲学便是“使天下人信之,必使先自信”,这里的“信”说的便是“骗”,意思便是要想在公堂上驳倒悠悠众口,要让所有人认同自己的话,做到人人俯首拜服,便要先“骗”过自己,才能“骗”过重人。
陈梦吉最让人称赞的奇便是立场之奇。讼师的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律师,为人辩护,诉讼,但由于封建社会原因,讼师多为世家权贵服务,因为这个原因,讼师也被人称作“讼棍”,最善挑唆讼事,从中取利。但陈梦吉不同于寻常讼师,他生平最爱打抱不平,同情弱小,憎恶豪强,为当地百姓伸冤雪愤,这是因为他幼年丧父,历经世道艰险,由此养成了如此性格。也正是因为陈梦吉爱为民伸冤的个性,使得他的传奇事迹在新会及周边地区广为传颂,并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广泛流传于粤港澳地区。甚至至今仍有些老人爱讲他的故事,以此消遣取乐。
陈梦吉以其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超越封建社会局限的立场传世于今,他的故事被收集、整理,出版成《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一书,并且被翻拍成《算死草》、《铁嘴银牙》、《扭计师爷陈梦吉》等多部影片,并在2012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体现了新会地区乃至广东人民对其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
仔细阅读陈梦吉故事,你会发现故事内容与当时新会地域的社会风俗,语言、重大历史事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陈梦吉新传》第十一回的重阳节登高、《神童陈梦吉》中的清明扫墓,还有其他故事中提到的元宵节赏月、二月初二土地神诞“烧炮”、嫁娶礼仪、荷塘舞纱龙等民间习俗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美人计平粜救灾民》、《一计解旱情》提及的水患、旱灾,都是有着史实记载的。
陈梦吉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作为阿凡提式的人物形象,人们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憎恶;在于其作为人们在劳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故事,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现实和身边人与事的情感诉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进行着群众性的参与创造并传承普及至今,是具有大众的文学,是群众喜闻乐道的故事。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类似于陈梦吉故事的民间故事的生存空间不可避免越来越小,传承民间文化我们义不容辞,莫让遗产变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