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龙舟飘色
南宋时期(1278年)开始有人到礼乐定居,多以捕鱼为主,以农为副,礼乐历史由此开始。一说是定居、聚居点先在南堡福禄里、护龙里、双孖圹一带,后来逐渐扩展。由于礼乐地区水网纵横,渡口遍布,无桥、无渡、无舟不通行,礼乐龙舟得以产生。礼乐龙舟飘色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礼乐原有9条龙舟,分别是桃果红、花蓝桡、九社、黄桡、红桡、天字号、七星、白桡、黑桡。黑桡龙舟由于历史原因长期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导致被树根缠绕,进而破烂,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堙没,遗留至今只存其余8条传统大龙舟。
礼乐龙舟民俗色彩浓厚。8条龙舟中,3条为母龙,其余为公龙。制作龙舟材料为坤甸木、杉木、樟木、元木,这在当地是最好的木材。每逢端午节,礼乐龙舟必闹端阳,俗称“扒节龙”是当地一大传统特色。每个龙舟对应一个龙舟坊,并相应建有龙舟庙、殿,每逢龙舟活动必定拜庙、拜殿。礼乐龙舟赛,称“出大标”又称“出科”,由8条传统大龙舟自发进行。通常3年左右举行一次,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举行。“升水”“采青”“贺庙”“晒标”“食龙舟饭”“做第一龙舟戏”是比赛必不可少的仪式。
获胜龙舟的奖品中必须包括烧酒一坛、烧猪一只。龙舟相关人员包括,龙舟头,即组织者、鼓佬,即打鼓者,带水佬即舵手,扒丁又称扒仔,即划桨者。当地群众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礼乐龙舟的制作、比赛季节、比赛场面谚语,比如“好睇戏,嫁墟地;好睇龙舟嫁庙堂。” “龙舟鼓响,一夜飚三厢。”……以上现象,是礼乐龙舟作为当地群众民俗文化一部分的有力佐证。
礼乐龙舟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端午节举行,自清朝康熙15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开放改革后,龙舟竞渡的体育运动随之发展,礼乐龙舟比赛一年比一年热闹。龙舟竞渡已成为礼乐人最喜爱、开展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闻名于珠江三角洲。激烈竞赛的场面,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是团结合力的大比拼。
每到六月份端午节那天,礼乐街五四村张围河两岸,人山人海,把河两岸围着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来自全省各地的市民群众欢聚一堂共庆端午节。礼乐赛龙舟运动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人数众多,预备运动员每只船120人、赛道长,全程5000—8000米、时间长,需3小时以上、观众多,本乡男女老少、在外经商务工的乡民和邻近地区的人都会来观看。
随着一声令下,鞭炮声、呐喊声、划桨声、鼓声、口号声,如百鸟朝凤,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礼乐善“扒龙”者数百,皆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手持原木大桨,动作整齐划一,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平波河道中。八色龙舟分成3组在张围河上每次进行来回六轮的竞渡,生龙活虎,龙头者指明方向,引领全队;划桨者埋头划桨,动作整齐有力;鼓手奋力击鼓,鼓声隆隆,如雷霆轰鸣,他们坚实的身躯,有力的动作,展现了龙舟运动员的力量美。龙舟劈波斩浪,惊涛拍岸,在河面上划出一道道亮白的银线;龙舟飞速驶过,如一支支出弦的飞箭;划桨激起水花四溅,如卷起千堆雪。这场面,让岸边的百姓看得热血澎湃,纷纷叫好,欢呼呐喊声一浪接一浪,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响遏行云。
文化遗产作为特定人群和地域的创造物与共同记忆、文化认同载体和精神标识,可以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礼。乐龙舟飘色是礼乐的文化遗存、城市文脉、历史文化,广大礼乐人要重视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要重视龙舟制造以及装饰技艺、龙舟保护维修技艺以及龙舟队员更新换代等的重要工作。保护好和传承好礼乐龙舟飘色,让礼乐龙舟文化一如既往地保持生龙活虎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