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崖山海战流传故事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崖山海战流传故事

崖门海战发生在宋祥兴二年,即公元1279年,地点在广东崖山,位于今天的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以南约五十公里的崖门镇。据《新会县志》记载:其“在新会县南八十里,距海中。与奇石相对立,如两扉,潮汐之所出入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由东边的崖山与西边的汤瓶山相对组成,屹立在南海与银洲湖之间,像是一扇大门,故而得名崖门。海战最终以元军获胜,宋军失败,南宋王朝覆灭而告终。

“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宋史》仅用寥寥数语便概述了这场中国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然而真实的历史要比惜字如金的史书丰满得多,自南宋末代朝廷驻跸崖山到最后灭亡,前后近八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孕育了无数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留下了值得后人追忆的一段段传说。《宋史》、《新会县志》、《新会乡土志》对其都有记载,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主要有:海战交战双方惊心动魄的故事、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忠臣义士们的故事、宋玉玺的传说、崖山风物故事、海战后宋室遗裔流落新会繁衍皇族村的故事、南宋宫廷技艺流入新会民间的故事;以及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义建祠庙的故事等等。近千年的风雨过去,南宋军民坚强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依然鼓舞着现在的江门人,成为了江门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渊源。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内容丰富,沧海桑田,人们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如今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教育价值,是广东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了解宋元之交汉民族英勇抗战的历史,学习先辈不屈抗争,争取反抗侵略,培养对历史的认同,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崖门海战流传故事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色调。自明朝建立以来,对崖门海战的纪念便陆续开展,明成化十二年首建大忠祠,以纪念坚持不屈,正气凛然的文天祥、陆秀夫以及张世杰等人。后有兴建慈元庙、义士祠等建筑。其中竣工于明弘治七年的慈元庙,也就是俗称的国母殿,奉祀着以身殉国的杨太后。慈母杨太后在江门民间传说中逐渐神话,成为了庇佑当地风调雨顺、人才辈出的神明,这也体现了民众对崇高爱国气节的肯定。明代大儒陈白沙撰写了六百字的《慈元庙碑记》,被称为“岭南第一碑”。体现了文人墨客间亦对崖门海战推崇备至。

世事多变,几处祠堂几经损毁又再次重建,特别是日军占领新会时,焚烧古建,破坏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历次修葺,渐成规模,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通知亲笔题写了“崖山祠”。如今,崖山海战流传故事经申报,以经入选了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百年间,崖门海战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眼前的祠堂、古庙,抑或是海边的滩涂岛屿,都承载着那段历史的印记,成为了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聆听着这些浸透着先辈热血的故事,如今的人民也能够学会不忘历史、不忘英烈、继承先辈的爱国热情,培养浩然正气,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