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香火龙
陈山香火龙是流传于广东鹤山雅瑶陈山村的一种群众性民俗活动,其起源于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用“火龙阵”大败叛逆朱泚、复兴中唐的历史故事,后由李晟的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从中原经赣、粤辗转传入鹤山陈山村李族聚居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现在已经是一种群众性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人们在活动中缅怀先祖的功业、祈祷除灾辟病、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和谐幸福、国富民强。
陈山香火龙活动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举行,通常会连续举办三个晚上,一般为农历八月二十一至二十四。包括造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放龙入海、饮龙酒等环节仪式,具有很浓的民间风味。
陈山香火龙并没有一条固定造好的龙,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提前用大竹筒扎成龙头以及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好,龙身则是以麻绳、铁线作为龙筋,用榕树枝叶扎成,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干或竹竿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节节相连,节节活动。这样的优点是不用长期保养及管理,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制作技术简单易学,分工明确,人人可以参与。举行活动时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四邻的民众也会前来帮忙。
造好的香火龙气势不凡,龙头长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全长约80-100米。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再加上龙身的插香,往往会达到一万支以上,规模宏大,需要几十上百人舞动。
“起龙”仪式在村中仲华李公祠前举行。当村中长者发出“香火汇龙”讯号时,村民将手中香支点燃均匀插满长龙身上,同时祈求神灵保佑,俗称“沾龙气”。起龙后,龙头对祠堂三拜,随后巡游村中的“七里”,即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回龙里、龙湾里、龙怀里、见龙里七个村落。火龙大巡游经过的农户家门,都要燃放爆竹迎火龙,男女老少争相把点燃的香插在龙身上,以此祈来年好运、家庭幸福!
龙身每晚延长10多米,象征“龙气”不断增长。第三晚巡游后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最后将香火龙浸入鱼塘“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舞龙结束后,全村乡亲团聚在一起“饮龙酒”。
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
近年来,节目日渐丰富,除了每晚的舞龙外,还会放烟花、舞狮以及武术表演。慕名而来的人不光有附近村民、陈山人的亲戚朋友、连鹤山市区以及更远地方的大量群众都会驱车前往观赏香火龙,一连几个晚上,人山人海。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
鹤山市委、市政府历来对陈山香火龙习俗十分重视,希望通过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以此促进陈山香火龙的传承发展。
陈山村也自发筹集资金并发动企业、乡贤捐款,使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得到健康地传承发展,陈山香火龙及其相关活动越来越红火,成为鹤山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型民间活动。陈山香火龙习俗于2007年成为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07年4月成为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3年11月成为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时代的陈山香火龙历经了千年的变革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承载着每一个陈山人心中难以忘却的乡愁,向世界各地人士传递着这份属于陈山的美好祈愿。
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陈山观赏香火龙,一起许下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