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镇濠泥鸡
00:00
09:04

镇濠泥鸡

“过新年,行花街,喊气吹响个泥鸡,咯咯叫,喔喔啼,快乐童年玩猜谜……”每当一首《吹泥鸡》响在开平街头,便是开平孩子最快乐的时候。歌谣里的泥鸡说的便是镇濠泥鸡了,顾名思义,指的便是广东江门市开平水口镇联竹乡镇濠、茂竹两村制作的泥鸡玩意,已有两百年历史。

谈及镇濠泥鸡,就不得不提到它背后“惊匪护村”的故事。相传,在镇濠有个财主雇佣了一个小孤儿当长工,孤儿养了一个小公鸡,人鸡相伴,形影不离。一次,孤儿不小心把两半斗的黑豆和黄豆混杂在一起,财主限他一个早上要拣开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儿正发愁,只见小公鸡“喔喔”直叫唤,不一会儿,全村的鸡都被叫来了,它们仿佛听从小公鸡的命令一样,公鸡拣黑豆,母鸡拣黄豆,井井有序,不消一个时辰,便拣好了。又有一次,一伙强盗密谋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阉鸡佬潜入村中作内应,约定三更时发出鸡叫声为号,外攻内应。谁料头更刚过,躲在财主后院的"阉鸡佬"惊动了小公鸡,小公鸡引劲长啼,霎时间满村公鸡啼叫响应。"阉鸡佬"连忙掐死小公鸡,点燃草堆。孤儿听到公鸡叫,出来便大呼捉贼。此时夜末深,人末睡,村民听到喊声纷纷赶来,把"阉鸡佬"当场捉获。村外的匪徒听到人声鼎沸,知道计谋暴露,急忙撤走。后来"阉鸡佬"供出真情,村人惊叹不已,把小公鸡厚葬了。孤儿用泥搓成小公鸡,寄托哀思。村人见了,也纷纷搓起泥鸡来,来互相比较、争胜,代代相传,几经改进,越做越精巧。流传到外地,人见人爱,生意人争着前来收卖、定购,制作泥鸡便逐渐成了两村的传统工艺副业。

别看泥鸡小小的一只,其实制作工艺并不简单。泥鸡的制作从准备到最后成型要经过大大小小18道工序。先在田里挖泥,用木槌捣炼,连续捶打20分钟,然后把硬度适中的泥巴放进锡模,压成鸡头和鸡尾两部分,再晒干成坚固的毛坯备用。鸡头部位有一横膜,中间有个小孔,留来插哨。制作竹哨时,把小篱竹裁成几分长一截,在一头斜削一刀,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可。把竹哨插进鸡头的横膜,再用牛皮纸把鸡头、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泥鸡就大功告成了。

泥鸡制作不易,但是玩法却简单有趣。在泥鸡的身上有两个气孔——头部下前方有一个小孔,尾部左侧也有一个小孔。用嘴对着尾部小孔一吹,泥鸡便引颈啼唱,发出“喔喔”的啼叫声,形状与声音和真鸡无异;如果用手指按住泥鸡尾部的小孔,频频抖动,它便会发出如母鸡下蛋时的“咯咯”声,十分有趣。

尽管镇濠泥鸡工艺如此之巧,乐趣如此之妙,但是其现在已经面临绝迹的边缘。深究其因有三,一是因为在玩具稀少的年代,泥鸡很容易获得孩子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新颖的玩具层出不穷,普通的泥鸡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二是因为愿意传承泥鸡制作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三是泥鸡市场不大,利润低下,往往比不上外出务工所得。

我们不该漠视镇濠泥鸡的困境,认为只是市场对一种玩具的“淘汰”,更应该认识到镇濠泥鸡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镇濠泥鸡也是开平“祖传瑰宝”的一种,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责无旁贷。所幸的是,2017年,开平市推荐的“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江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希望镇濠泥鸡在未来可以“越叫越响,声传长久”。

选择集数(共1集)

  • 1
  • 镇濠泥鸡
  • 09:04
  •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