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新会蔡李佛拳术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新会蔡李佛拳术

新会蔡李佛拳术,是岭南拳术一大流派,清道光十六年,为广东新会京梅村人陈享始创,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开一宗,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其传人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同时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少林拳术秘诀》,广东南拳在明代授技于福建少林寺一贯禅师,后授传于广东。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但到清末,当时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影响力最大、流传最远的流派。

蔡李佛拳术的创始人陈享,是晚清时期岭南武术界的传奇式领袖人物。陈享自幼酷爱武术,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辗转各地,学艺十余年后,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他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综合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拳法,取三家拳术之长而形成一支新派拳法,称之为“蔡李佛拳”,风格独特,名称含有不忘老师教导的意思。陈享学成之后,回到新会县城设馆行医,并开设了多间“洪圣武馆”,将自己多年所学的拳法,编写成教材式的武术拳谱,根据习武弟子的悟性与身体素质,将拳谱分为初、中、高三级阶段。为感谢和纪念三位师傅的栽培,他又将武术拳谱命名为“蔡李佛拳谱”。一百多年来,通过陈享家族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蔡李佛成为中华拳术的最大流派,弟子数以百万计,风行岭南,遍及五大洲。时至今日,蔡李佛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广东武术,时常出现在电视电影中,精美绝伦的表演赢得人们的连连赞叹。

蔡李佛拳兼具技巧性、观赏性和健身性,套路繁多,内容丰富,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拳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发劲刚中带柔,此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讲究声与形的配合,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下盘稳健,步法以弓、马、虚、拐、撒、扭步为主,腿法有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和箭腿等招式,灵活多变,其特点是快速灵活,刚柔兼济,左右开弓,步法多变,招招相配,有“定步如坐钟,活步似浮云”之喻。此拳分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共有四十九个套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级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级的有虎形、鹤形、醉七仙、佛拳等,每一式拳法的命名都源自于施展拳术时,武术者所表现出的意与气。

蔡李佛始祖拳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传承保护单位,如今的会址仍沿用洪圣始祖馆旧址。蔡李佛拳创立至今逾170年,对于武功拳谱,陈享家族及其弟子却从不独传承,而是打破姓氏门派之限,公开传授,广纳子弟,希望将其发扬光大,这便是我们至今仍能够研习到蔡李佛拳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走向消亡。

当代人练习蔡李佛拳的目的多为强身健体,舒展心态 ,释缓压力,友好交流,充分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大力传承并弘扬优秀的蔡李佛拳文化。素来以“海汇百川,以武会友”为信条,提倡武风武德,往来切磋,受到民间群众的广泛喜爱,使蔡李佛“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