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古劳偏身咏春拳
00:00
09:47

古劳偏身咏春拳

古劳偏身咏春拳是咏春拳的流派之一,盛行于广东江门鹤山的古劳地区,是梁赞在晚年期间开创的一种新式咏春。2007年,鹤山市古劳咏春拳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咏春拳相传为福建咏春所创造,其创始人严咏春通过吸收福建方七娘的白鹤派拳技,以及宗鹤拳、福建少林拳的步法,并结合其特点创编出了咏春拳。随后,因她迁居广东南雄,所以咏春拳的技艺现在大多都流传在广东地区。

而古劳偏身咏春拳的创始人梁赞,便是原咏春拳的门徒之一。由梁赞一脉相传的咏春拳分为佛山咏春拳和古劳咏春拳,在佛山等地传下来的分支又被称为正身咏春拳,而在鹤山等地流传下来的是偏身咏春拳。其实,咏春拳在原来是没有正身打法和偏身打法一说的,都是注重从正面的进攻的正身打法。但是晚年的梁赞,在回到古劳后,收了一位身材十分瘦弱的徒弟王华三。在初学拳技时,王华三因身体瘦弱,常常败给同门的其他师兄弟,毫无还手之力。而师傅梁赞见此,便试图研究出一套能“以弱制强”的拳法,古劳偏身咏春拳也就应运而生。

古劳偏身咏春拳和其他的咏春拳门派一样,都是少林内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较难的拳种。古劳偏身咏春拳的拳艺刚柔并济,讲究以柔克刚,并且身法和拳路都灵活多变,时常让人捉摸不透,其步法灵活,进退自如,让习拳之人在与人切磋之时,能够十分敏捷。古劳偏身咏春拳,善用短桥、蝶掌,善于发巧劲、寸劲,而且因其拳法灵活,也擅长于侧身的快打。古劳偏身咏春拳看似是“花拳绣腿”,但实则其杀伤力不容小觑,其在偏身消耗对手正面进攻的同时,又能从侧身击打对手的弱点,达到“借力打力”的目的,以此击败对手。

偏身咏春与其他拳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咏春重“实”,而其他拳术注重“形”。这是因为,咏春的拳术是用作防身的,其动作形体没有其他拳术那样具有观赏性,但是实打实的防身拳术。咏春拳以练“小念头”开始,练习“小念头”就能练好下盘功夫,同时,在习得“小念头”之后,就能打到自卫防身的效果,而不必像太极拳、少林拳等其他功夫那样,要先练好“四平大马”才能继续学习其他拳路。其次,偏身咏春拳注重“卸力”,其他拳路都是讲究以力取胜,以刚对刚,这种拳法对弱能胜,但一旦遇到比自己要强的对手,则是必败无疑。而偏身咏春拳,讲究的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在遇到强敌之时,懂得如何化刚为柔,在卸去对手强力的同时,打击对方的弱点,这就是咏春最灵活之处。除此之外,偏身咏春在贴身之后,便能占尽了优势。因为咏春的拳路看似弱如细水,但其拳落在对手身上却是招招致命,以小胜大,并且拳路快而无形,在贴身之后,常常能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如今,古劳偏身咏春拳之所以能如此的远近闻名,都得益于每一代弟子的不断努力。冯振在世时,作为咏春拳辈分最高的传人,在其传授拳艺期间,不仅面向国人,也常常对外国人授艺,并且在香港等地区开设了医馆、武馆,将古劳偏身咏春拳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年来,鹤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兼顾着咏春武术技艺的传承,将古劳偏身咏春拳打造成了当地一块响亮的“照牌”,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见识到最正宗的古劳偏身咏春拳。

咏春拳是我国武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拳艺,而古劳偏身咏春拳,也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流派之一。正是这种不故步自封,而是推陈出新,为我所用的精神,才真正让咏春拳这一传统武术保持焕新的一面,不断地传承下去。








选择集数(共1集)

  • 1
  • 古劳偏身咏春拳
  • 09:47
  •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