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双水山地风筝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双水山地风筝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当属广东省江门市双水镇的“双水山地风筝”最为独特。2007年,双水山地风筝入选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水山地风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明代洪武年间,部分北方中原地区的百姓迁居至开平、新会地区,将中原人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习俗带到了南岭地区。而在南岭地区的边陲地带,大多设有竹子加工业的一些作坊,便有了制作风筝的习俗。双水的山地风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展起来的,在清代乾隆年间尤为兴盛。直到现在,许多居民在闲暇之时,都会自己用竹笏制作风筝,每到秋高气爽的佳季,当地居民都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在各个山头放飞形态各异的风筝,呈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

双水山地风筝主要分布在上凌、南岸、洋美等村,其最主要的种类有两种,一是以“鸣牛”风筝为代表作的板块类,“鸣牛”风筝上会放置一根弦,使其在天上飞时与风接触会发出像牛叫一样的声音,“鸣牛”也因此得名。板块类的风筝主要是以一些动物、植物为原型制造,其种类琳琅满目,多达100多种。二是以“龙”或“蜈蚣”风筝为代表作的竹节类,一般由手工扎制龙头或蜈蚣头,加上各种腰片组成,其长度比其他的风筝都要长,一般在10-80米不等,放飞在空中,场面浩荡,十分引人注目。在中国,人们往往喜欢把象征着幸福、快乐的图案融入到风筝中,在放飞风筝时也寓意放飞希望,双水山地风筝也不例外,图案众多,造型独特,每一个图案都承载了双水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除了各种各样的花式,制作双水山地风筝的工具和原材料也极有讲究。首先,风筝的框架主要由竹篾、竹枝制作而成,而如今大多的风筝都使用木制的框架,这也是双水山地风筝与普通风筝的区别所在。竹制的框架不仅能让风筝整体的形体看起来舒适美观,在飞行过程中也能比木制风筝更加轻盈。其次,双水山地风筝一般用尼龙线和彩色胶纸进行固定绑扎,同时用多种颜料为风筝上色。最后,还要为风筝绑上乐器的弦线,这样在放飞风筝时,就能听到风筝飞在空中的响声。双水山地风筝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还带有别致的响声,这些特点使其一举成为了最别出心裁的风筝,而其带来的风筝文化也得以源远流传至今。

双水山地风筝是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不单单是普通群众闲暇时的消遣物,更是当地民间技艺传承发展的见证,富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为了将这一门独特的风筝手艺传承下去,江门市政府也经常举办一些关于风筝的体验活动,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对双水山地风筝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地加入到放飞风筝的行列当中,推动双水山地风筝焕发新的绚丽风采。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许多坚持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依然孜孜不倦的为后辈们传授风筝的知识,并且坚持不懈的钻研风筝技艺,力图让这充满民俗与历史气息的风筝,能在天空中永远翱翔下去。

双水山地风筝是集选料、破篾、绑扎、粘裱、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的精致艺术品,展现了人民在工艺上的大智慧。如今,双水山地风筝的存在,也为当地的居民乃至全国各地的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风筝文化体验。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