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狮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舞狮文化。这是在生活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我们大多人都耳熟能详,可见狮艺在华人群体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舞狮具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其植根于岭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盛行海内外,在狮舞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研究狮舞历史和华侨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南国醒狮在明代起源于佛山,兴盛于清末,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鹤山狮艺是由鹤山越塘人冯庚长开派立宗的。冯庚长自幼跟随父亲习武,在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亲教导下,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为开创鹤山狮派打下了基础。冯庚长善于兼收并蓄其他醒狮派别的优点,潜心研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创立了自成体系、别开一宗的鹤山狮艺,成为南狮两大派别之一。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在节奏分明的鼓点中,在醒狮惟妙惟俏的表演中,鹤山狮艺既有扎实的武功步法、高难度的采青、独特的狮头造型,还有神态逼真、千姿百态的情节表演,再配以独创的“七星鼓法”,成为一种兼具技巧性、观赏性、表演性的醒狮文化形态。
鹤山狮艺以狮型猫步见长,这源自创始人冯庚长在武馆专门养猫,细心观察,悟出了狮型猫步的技艺,把猫的动作与性格融合到醒狮表演中,形成“八情”,即喜、怒、哀、惊、疑、醉、睡、醒,塑造了“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桩必咬、见木必拔、见水必戏、见阶必探”的表演性格。结合狮型猫步的特点,鹤山醒狮在表演中创造出“玩七星”、“三出三入”等标志动作,并形成一系列鹤山狮的表演套路。形态威猛,步伐轻灵,使醒狮兼具力道与轻柔,展现狮子的灵活性,表现出其灵活、多疑、可爱的多面形象,在南狮中独具一格,影响深远。
采青是中国传统舞狮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也是舞狮活动的高潮。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步步高升,象征着着来年好彩头的到来,鹤山醒狮具有极高难度的采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表演常常使得观众们喝彩连连。
在狮头造型上,鹤山狮与佛山狮相比,其狮头嘴作椭圆形状,四角分明,左右对称,形神具备,形成以青、黄色为主色调,具有青鼻、企眼、鲤鱼额的特点,使醒狮的形态不怒自威。在此之后,鹤山狮艺的传承人冯伦等人又各自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鸭嘴狮”、“龙头狮”、“猫头狮”等形态,丰富了鹤山狮造型。
除此之外,鹤山狮舞还注重故事情节的表演,在经典套路的基础上,融入粤剧元素,创作出《少侠战双狮救樵夫》、《顽童得珠戏蛮狮》、《双狮戏绣球》等狮舞传统剧目,不计其数的优秀剧目极大地拓宽了狮舞的表演形式与深刻内涵。
如今,冯庚长的鹤山狮艺,一方面在鹤山本土传承,另一方面,由鹤山人带到新加坡传承。传承鹤山狮艺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不仅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海内外同胞、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扬民族之威,立中华之魂。通过切磋交流、表演互访,在消除分歧、增进感情、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上发挥着特别的柔性作用。
锣鼓一响声震天,狮王登场把喜添。鹤山狮艺成了百姓大众开张大吉、婚嫁得子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开胃菜”,与人民的生活鱼水交融,两相成就,我们也会将这一份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