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荷塘纱龙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荷塘纱龙

龙舞,又称“舞龙”,民间通常称为“舞龙灯”或“耍龙灯”,是国内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上古先民原始的龙图腾崇拜,他们跳着龙舞以取悦神明,祈求神明降下雨水和福祉。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舞也逐渐成为了风调雨顺、国秦民安的象征,这种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变的更为多样,不同民族或地域的龙舞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

起源于荷塘镇篁湾村的荷塘纱龙,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难度极高的表演动作而名扬四海。全长近50米的荷塘纱龙,以竹篾、木板等材料为骨,以纱布为皮,彩色布与金钱片化为龙鳞,头、身、尾以四条粗绳连接。在晚上观看纱龙表演,便能切身领会到它惊人的美丽。夜幕降临,龙体内特制的防风防滴蜡烛被点燃,烛光把整条纱龙映照得明亮通透,龙身的鳞片也随之发出金光。当纱龙开始起舞后,龙身随着演员的动作而上下翻滚,烛光也变得时明时暗,宛如龙神降世、遨游人间,当真是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荷塘纱龙有自己一套独立而完整的龙舞套路,这一套路以武术为基底,加上舞蹈以丰富表现形式,难度极高,学习起来也极为困难。单就舞步而言,就有小跑步、大跨跳、古典错步、弓箭步等20多种,还十分讲究步法的敏捷轻盈。套路动作也分平面和立体两式。除了常见的蛟龙漫游、双龙戏珠等动作外,还有反脊、滚球、跳龙、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不同的动作配以快慢的变换,便能表现出龙的喜怒哀乐,令观众为之叫绝。

要呈现出一次完美的纱龙表演并不容易,需要整个龙队成员的通力合作。纱龙的龙头、尾外和24节龙身分别交由26个人掌控,只有在每个人的动作都控制好的情况下,才能将纱龙舞得漂亮又不让蜡烛烧到龙身。纱龙的两侧还各有一人负责逆向舞动鲤鱼灯,使表演看上去更为热闹和富于动感。纱龙的前方则是在表演中担任重要角色的舞珠者。舞珠者是龙队中举重若轻的人物,一般都由熟练掌握龙舞全套技巧和花式的师傅担任。在龙舞表演中,龙头是随着龙珠移动的,舞珠者由此也就成为了整场龙舞表演的引导者,负责指挥花式和图案的变化。除了这些表演者,龙队中还有四、五人负责伴奏乐。高身细鼓,商边大铜锣,再加上两面厚小铜锣,当这些乐器被奏响,热闹而喜庆的音乐飘荡在空中,将龙舞表演的氛围推向高潮。

行走在篁湾村中,随处可见纱龙文化的印记。村民们一说起荷塘纱龙,脸上就会浮现出骄傲的色彩,与你细数纱龙表演优秀履历:1937年英皇加冕和1940年英皇登基时,荷塘纱龙均应邀到香港进行表演。1993年2月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参加庆祝盛会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亲自为其点睛。2005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时更是一举夺下了金奖。荷塘纱龙每次外出到上海、澳门及广东各地演出时,总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荷塘纱龙在几百年的时光中吸取了国内外不少的优秀的舞龙技巧和制作工艺来完善自身。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荷塘纱龙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申报了“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在村中特意设立了传承教育基地,孩子们会一起在里面学习龙舞和制作纱龙的技巧。剪龙布、制龙身、龙吐珠、龙起舞……在孩子的手中,荷塘纱龙必将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