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新会鱼灯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新会鱼灯

过去每逢元宵佳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许多街道就会挂满精巧吉祥的鲤鱼灯,孩子们也穿着新衣,拎着鱼灯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看树上,鱼灯放出红色暖光;看街道,鱼戏游龙,灯火闪烁。好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

新会鱼灯是新会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是新会这座文化古城土生土长的一种纸扎的中国民间工艺、节日民俗用品,制作精巧,极具观赏性,是烘托节日气氛、营造和谐景象的吉祥用品。新会鱼灯主要品种是鲤鱼,它是由纱纸、竹、彩纸、红线、牛皮胶、金粉、铁丝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喜庆色彩,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寓意年年有余。人们做鱼灯、买鱼灯,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出入平安。

据说,鲤鱼灯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旧时,会城的每条里、巷都会在入口处设“社公”。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孩子们就提着用春节利是买来的鲤鱼灯,走街串巷去“游灯”,唱道“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会城地区还会举行大型的鱼灯巡游活动,沿街可见的小摊档就能买到大小不一的鲤鱼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回忆上世纪中期新会鱼灯的盛景时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鱼灯,但新会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候街道两旁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挂满鱼灯,透明的灯放着红色的光芒,足有两三百米长,使人们犹如置身水里,多美丽的情景啊!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从来没有的。”

这看似简单的鱼灯,制作工艺却十分繁琐讲究,需要花很多工夫。制作鱼灯前,首先要削篾备料,然后用竹篾按鱼身大小比例扎几个圈,圈要均匀平滑,交接口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住,再用竹篾将大大小小的圆圈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鱼头、鱼尾、鱼肚要均匀合衬,再用自制的模具做“鱼皮”,对鱼身进行装饰,并点上眼睛,一盏鲤鱼灯才算大功告成。扎鱼身这一部分是最难的,因为要使鱼肚沉下去,形状才好看,圆正均匀,才是鲤鱼灯。还可以在鱼肚里放进电灯泡,让鲤鱼灯更加活灵活现。新会鱼灯的制作在季节上也有讲究,每年的2-3月就要开始扎鱼架;6月就到了做鱼皮的季节,夏天干燥,鱼皮粘上金粉才不容易掉。糊鱼皮的浆糊要用醋和糯米粉熬制而成,这样鱼灯才不会被虫蛀。到了9月底,就有大量的鱼灯等着春节期间上市。

由于社会发展,七、八十年代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悬挂鱼灯的习俗,逐渐被其他喜庆物品代替,家家户户挂鱼灯的习俗渐被取代;由于制作工序繁琐、利润少,扎鱼灯的民间艺人也日渐减少。随着老一代手艺人离开,新一代的承接不上,导致新会鱼灯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这对民间的传统文化来说,将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幸运的是,在新会鱼灯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加强了宣传普及等工作,新会鱼灯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有效地保护和发掘新会鱼灯,对于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和推进侨乡旅游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今每逢春节,新会人民会堂周边都会悬挂闪着金鳞的鱼灯,孩子们也摇晃着手中的小鱼灯,构成春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