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博物馆
在恩平,有一座“凸”字形的黄白建筑,建筑两侧又各建了小凉亭,楼顶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高瞻远瞩”,再往上是四口大钟,人们习惯称这座建筑为“大钟楼”。然而,这座钟楼还有其他的名字——“恩平市图书馆”、“恩平市博物馆”。
恩平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群有识之士打算在恩平建立一个图书馆,不久,他们便向恩平海内外发起倡议,筹够修建图书馆的资金。于是,一座西洋风格的“洋楼”平地而起。这座“洋楼”坐北向南,砖混结构,建筑风格合璧中西,突破了恩平传统的建筑模式,在当时称得上是颇具规模。它原先是恩平县公立图书馆,也是恩平有史以来第一间图书馆。图书馆开馆后,这里一度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场所。许多青年学生来到这里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正是这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昂扬斗志,纷纷投身抗日战争。图书馆是恩平人热爱读书、追求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恩平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好学上进的精神,能够在恩平得到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早期,这座大钟楼是“名不副实”的。民国时期修建之时,由于工程费用已超出预算,整座建筑建成多年,一直没有安装大钟。“大钟楼”没有钟,整座建筑就没了灵魂,后来只好在安装大钟的位置下边,塑了“高瞻远瞩”四个大字。登高至此,可感受潺潺流动的锦江河,亦可欣赏恩平美景,当然,“高瞻远瞩”的含意不止于远眺恩平风光,还含有勉励人们要眼光远大,顾全大局之意。到2003年,省文化厅出资购买了四口电子大钟,现在就挂在恩平市图书馆楼顶,“大钟楼”才有钟了。现在,每天早晨7时至正午12时,下午3时至晚上10时,附近的居民在每个整点,都能听到这里传出的悠扬报钟声,回荡在恩平市上空,环绕在恩平人心中……
如果说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所在,那么博物馆,则是文化展示的最佳窗口,是一座城市最厚重的历史名片。恩平市博物馆于1984年6月正式设立,原馆址建在恩平鳌峰山顶,但因自然灾害曾两度搬迁,于2003年迁入大钟楼办公,是一所国有综合性博物馆。馆内藏有不少历史、华侨、革命、农俗文物,设了展览厅、文物库房和办公室。恩平市博物馆秉承着服务社会大众的办馆理念,自2009年1月开始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参观,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和馆际资源,通过自办展览、引进展览、合作办展等多种办展方式,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每年举办基本展览1个,临时展览6个以上,组织流动展览“进社区、进校园”2次以上,每年参观群众达50000人次以上,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未来,恩平市博物馆将继续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把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大众,发挥公益文化传播的积极引领作用。
恩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近年来,因市图书馆、博物馆的功能场室和设备等硬件突显紧张,恩平市正扩大面积,新建“两馆”。市博物馆以恩平本地出土的东汉铜鼓为形体参照物,图书馆以大船昂首为造型,寓意恩平在新时代战鼓的激励下,全面启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航程。
文明,浸润着恩平的人文气韵,文明城市,是恩平的不懈追求。“两馆”终将在恩平人的共同期盼下,成为恩平文化的新地标,成功助力恩平建设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