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风貌
台西路步行街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台西路步行街

台西路步行街原名叫台西路,明朝嘉靖十年就已存在,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是老城中心区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建商店,楼下商铺,楼上住人,商住合一。苏杭布庄、银行、金饰商铺、茶馆酒楼,连接座立,该街与其它街构成兴旺的商贸城,使台城赢得“小广州”之美称。

这里是广东省最大的骑楼街,以骑楼闻名。目之所及,骑楼街纵横交错,柱廊连绵不断,让人恍惚穿越了九十多年时光。楼高多为三、四层,建筑风貌特别,既荟萃欧美及东南亚各地风格,又有中国南方特色骑楼,临街立面千变万化,充分显现侨乡历史风情,见证了台山华侨创业和吸取外国建筑文化精华的历史,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

所谓“骑楼”,其实是因二楼及以上的楼层建于廊道上方,予人以“悬空”之感,于是二楼便看似“骑”在上面,故名。一楼的廊道能减少雨天的“湿气”。骑楼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既可防日晒、避风雨,又具有商业实用性。台山的骑楼一般是幢幢相接,一楼的廊道打通,形成一条宽阔的过道,人们称之为“风雨廊”、“骑楼底”。“骑楼底”内侧的铺面,敞开可陈列商品,让路过的顾客自由选购。一边是马路,一边是商铺,游玩与购物的功用合二为一,别有情趣。对商家而言,“骑楼底”带来的是全天候的客流;对居民来说,则是逛街、观景的好地方。侨乡传统的标志性建筑——骑楼,就是一首首美妙无比的“建筑乐章”。台山骑楼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还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骑楼便风靡于台西步行街,成了城镇建筑的“主打”。历经百年沧桑,这里的多数骑楼仍外观完好如今在璀璨灯光映衬下,那一栋栋骑楼既古朴又富于异国情调,散步其中,眼前仿佛重现了昔日的市井繁华。当年几乎每座骑楼都有商行名号,直到今天,偶尔从骑楼斑驳的女儿墙上还能看到“和昌当铺”、“兴隆银楼”一类字样,可借此寻觅侨乡全盛期的重商、务实的人文环境。

台山骑楼的兴建史即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代以来,台山籍的海外华侨人数众多,无不怀揣着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带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态建造房屋,而早期去南洋、澳门、香港等地做工的台山工匠便把这些技术带回来,把西洋的罗马柱、圆拱形窗等建筑元素,仿哥特式、仿古罗马拱券式、仿巴洛克式以及南洋式、碑亭式等建筑样式,与本土的传统骑楼建筑相融合。

1924年~1929年间,台城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近代化建设高潮,300多幢骑楼商铺经统一规划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风貌。现在的台西路步行街保留了很多年代久远的特色骑楼建筑,一砖一瓦,一个有弧度的拱门,一个彩色的飘窗,连一个小小雕了墙花的露台,都尽情地彰显着昔日的居民生活;在狭长的骑楼街里,很多没有粉饰的小骑楼,青斑处处的砖瓦,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能让人们看到旧时的建筑工匠精湛的手艺和曾经的精美和坚固。

今天我们行走在台山步行街上,依然可以感受那浓烈的生活气息:她既古朴又充满异国情调,阳台晾衣架上被风吹动的衣服,熙熙攘攘采购的人们,手握风车追逐打闹的小朋友,逛街的、购物的、散步的、约会的,如过江之鲫,重现昔日市井的亲切和喧闹。她是亲和的,可爱的,富有魅力的,仿佛是一位向我们款款走来,身着旗袍的佳人。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